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说到元朝,相信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都会出现很负面的词汇——残暴、不仁、暴虐、苛政、血腥。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元朝真的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吗?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自从蒙古族南下之后,我们的历史就进入了一个寒冬,元朝不像其他朝代那样,有皇室秘闻,香艳的故事和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传说。他的寿命只有98年,从开始到结束,没有太多的波澜,仅仅是几句话可以讲完。同样的,寿命短暂的三国时代,那也是征战不休,那个时候给我们贡献了太多的精彩的故事和太多英雄辈出的人物。为什么元朝就不是这样呢。
说到底,还是当年的人物不接受这个时代,蒙古人南下之后,非常的残暴,攻下一地,就发动屠城,这和中原的礼教文化格格不入、汉民族是一个很神奇的名族,他有兼容和同化的功能,在晋朝的时候,胡人南下,最后胡汗杂居,渐渐的,胡人就融入了汉人之中,蒙古再次南下的时候,不想融入到汉民族的当中,实行的屠城这个做法,激起了当时很多人的抵制。
在最终和南宋达成条件之后,针对各地的起义和抵抗,蒙古族高层没有采取中原一贯的做法对民众采取怀柔的政策,他们只知道野蛮的杀戮和镇压,让当时的民族的数量不断的减少,这对于当时的生产和恢复国力产生了巨大的破坏,致使元朝一直没有从中原活的他们认为中的财富。
同时,对于蒙古族决策层来说,他们中间的争斗非常的激烈。在忽必烈时期,他和他的兄弟争夺汗位。忽必烈重用汉族官员,在他们的支持下称汗,引起了蒙古族高层的不满,他们拒绝臣服忽必烈,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争夺战,最后是忽必烈胜出,成为了名义上的大汗,实际上,蒙古族的大部分高层已经不服他的命令,四大汗国分别脱离了元朝的控制,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实际上早就四分五裂了。
天性好战是元朝统治者的特点,在国家还没有走上正轨的时候,他们发动了对东南亚和日本的战争,但是在东南亚战争中失利,和日本的战争中失败,使得元朝在当时的损失非常巨大。元朝末年,黄河开始泛滥,淹没了两岸,在这个时候,治理黄河失败,导致了黄河连年泛滥,对两岸的农田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使得流民的数量不断的增加。
同时加速元朝灭亡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统治者的寿命非常的短暂,在98年的时间里,一共换了11位皇帝,频繁的更换皇帝,对朝廷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使得许多的政令来不及实施或者是在实施的时候夭折,这也加速了皇室内部的争斗,对当时的来说,频繁的更换皇帝其实是一种灾难。
更加严重的是,元朝对统治的剥削到了一个忍受不了的程度,加上天灾,当时很多人无法生存下去,明朝的朱元璋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了二十多年参加了起义,研究朱元璋其实是研究元朝末年的,这个时候,许多人结伴乞讨,生活历经了灾难。
所以,元朝的寿命短暂是有原因的,但是这个时候在文化上和艺术上还是有许多的进步的,比如说元朝的杂剧,和元代的青花瓷器这两项,在各自的领域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说元杂剧,产生了许多很有名的段子,例如窦娥冤。和诗词并列,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而青花瓷,因为造型精美,色泽明亮,成了现在收藏品中的明星,当然,原因也是因为它们数量少,但是在质量和艺术感方面,他们也是难得的珍品。
元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1、元朝儒生受歧视?
元朝一桩常让后世读书人泪奔的槽点,就是“儒生受歧视”。以元代南宋遗民谢枋得的形容说“九儒十丐”。“元朝读书人堪比乞丐”的说法也从此流传,可要细看元朝历史,这话却叫人哭笑不得:有这么滋润的乞丐?在元朝的社会阶层划分里,儒生们其实也被单独开列,被划分“儒户”。元朝灭南宋前,中国北方的“儒户”,有三千八百九十户。待到南宋亡国后,中国南方的“儒户”数量,更一口气突破十万户。
比起元朝的其他户籍来,“儒户”们简直特权多多:身份世袭,每户都要至少一名子弟儒学读书,在学生员每天享受两餐供应。免税特权更叫人羡慕——哪怕平民身份的“儒户”,除了缴纳地税等基本赋税外,竟不需要承担任何差役。而那些家产丰厚的“书香门第”,更趁机一代代兼并土地,钻足了空子。所以哪怕元末天下大乱,各方饿殍遍野,江南有着“儒户”身份的文人们,依然各种酒会诗会不断,生活潇洒自在。
当然,被后人较真的“元朝儒生受歧视”,还是因为元朝不靠谱的科举。元朝科举废废停停,总共维持了四十一年。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元朝官僚体系里,原本就是“非主流”。而且就这“非主流”的录取名额,每次会试录取百名学子,“汉人”和“南人”都只有25名。绝大多数的读书人想进仕途?要么花钱买官,要么老老实实从小吏做起。
不过哪怕这么苛刻的“歧视”规定,元朝的进士们,忠诚度也不差。从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战争起,为元王朝“殉节”的元朝进士,竟有42名之多。甚至在明王朝建国后,大批元朝贵族们要么撒腿跑路,要么毫无压力拍屁股投降时,反而是诸多曾在元朝有“功名”的前朝士大夫们,依然各种宁死不屈。虽然比起元末农民战争的滚滚洪流,这些“宁死不屈”的桥段,知名度并不高,却也足够说明,元朝式的“养士”,真换来不少死心塌地。
2、大元“最牛黑社会”
元朝纸币流通天下,纸币的设计也十分科学,除了有充足的准备金,更为严打假币制定了完备法律。但在一个江西铅山的“黑社会组织”面前,元朝这完美的“防假币措施”,竟一度变得不堪一击:青蚨盟会。青蚨盟会,是江西铅山人吴友文创立的一家“假币窝点”。比起之前历代的小打小闹来,这“青蚨盟会”有着严密的组织形式,从制造假币到发行假币,甚至拉拢勾结官员,样样都有明确的分工,甚至还有专门的武装打手。其成员数量在巅峰时期,发展到数百人。其“出品”的假币,除了在内地流通外,甚至还跨过长城界限,一路“畅销”到岭北地区。上当者不计其数。
如此操作,“青蚨盟会”当然赚得腰包发鼓。财大气粗的他们,日常抢男霸女的坏事也不少办。如头目吴友文的十多个小妾,都全是他从别人家强抢来的。就没人反抗?铅山州的大小吏员,全被他轻松拉下水。就连衙差就基本由他家的狗腿子“兼职”。告状?前脚去衙门喊冤,后脚状纸就落他手里,后果可想而知。这么一个死硬的团伙,竟就这样在元朝横行了十年,直到清官林兴祖担任铅山知州后,才终于被重拳铲除,但有多少假币流入市场?早已是糊涂账。
但吴友文这样的操作,比起元朝的高官们,还是小巫见大巫:元朝的宰相绰斯戬,也瞅准了这“假钞”的油水,人家却连“青蚨盟会”都懒得办,直接把朝廷印钞的雕板搬家去,想要多少钱就哗啦啦开印,然后再换成金银储存——比起这样的硕鼠,所谓“青蚨盟会”,不过小老鼠。版图空前的大元王朝,何尝不是被这大大小小的老鼠,最终活活啃光?
3、元朝赋税很轻?
元朝一项常被后人唱“赞歌”的荣耀光环,就是“赋税轻”。这事儿,明朝刚建国时,大批士大夫身份的“元朝遗民”们,就曾不停给元朝唱赞歌。明朝三个世纪里,不少明代的“名流”们,也是纷纷跟风。比如明朝学者朱国桢就说元朝“赋税甚轻,徭役极省”。万历年间的明朝政治家于慎行,更大赞元朝“赋税简宽”。似乎这个国祚没撑过一个世纪的大元朝,倒成了爱惜民力的人间乐土。
而要从账面上看,元朝的赋税也似乎不重。元朝灭南宋时,将南宋时代的一切徭役杂税全数废除,商税也减成三十取一。南北统一后,元朝北方征收丁税与地税,南方征夏秋两税。但操作起来,可就是另一回事了。首先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元朝“迄无田制”,作为中国历史上版图空前大的王朝,元朝却连土地清丈都没做过,全国的耕地总数多少?官府可以征税的土地有多少?历代元朝君臣,都是一代比一代浆糊。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曾经大规模清丈过土地,但元朝各级官吏层层隐瞒,折腾到最后,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然后就糊涂继续。如此糊涂,后果也十分严重,元朝土地兼并成了常事,“私田跨县邑皆无算”。
这样一来,兼并的土地越多,国家用来收税的土地就越少,收不上来的税,当然就落到了苦老百姓头上。特别是在出名“税轻”的江南地区,那些享受特权的“儒户”们大量兼并土地,以至于“吴人兼并武断……而小民皆无盖藏”。除此以外,元朝各种“加税”,也是多如牛毛,理论上“三十取一”的商税,从元世祖晚年起就屡屡加征,到了元朝中期时,已经暴涨到百倍。十四世纪初叶时,元朝的“茶课”赋税,也暴涨了六十倍。另外还有“河流”“山场”等“额外课”,几乎是每年想起什么加什么,狮子大开口要钱,以至于“国之经用,亦有赖焉”,国家财政就靠这“乱收费”。而且所有的“乱收费”,都是“凿空取之于民间”。就是苦老百姓买单。
更有多如牛毛的徭役差役,开国时废了宋代的旧制,随后又巧立名目各种新徭役。哪怕在“税轻”的江南地区,都是“浙右病于徭役”。而且分布十分不均:“富民或优有余力,而贫弱不能胜者多至破产失业”。所以单是1334年一场灾害,浙江一地的灾民,就多达五十七万户。
这才是元朝“赋税轻”的真相,一个表面“繁荣”的历史画卷下,管理却十分低效,百姓苦不堪言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为何还会被人念念不忘“税轻”?因为对于那些士大夫们来说,这样的苦痛,他们是无感的——板子没打到自己肉上,当然不知痛。
但对于几百年后的读史者来说,这样的痛,不但痛彻心扉,更痛到值得深深思考,警钟长鸣。
元朝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朝代,人们对它又爱又恨,既为它开疆扩土而感到骄傲,在心理又对它百般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