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服饰 审美观趋于朴实和理性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五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人们的审美观趋于朴实和理性,逐渐将大唐的恢宏绚丽淡为疏朗简雅的风尚。封建帝制统治下的社会,若国家富足安宁,统治者政治开明,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的审美自然开放、多样、多变、例如整个唐代社会喜爱张扬和炫耀,其丝绸配色注重色彩的强烈对比,织物色彩热烈奔放。一切社会动荡分裂,统治者治国无方,朝廷腐朽没落,例如晚唐至五代时期,百姓人人自危,人们的审美便不再大气奔放,转而内敛保守。
《韩熙载夜宴图》,该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的服装款式、面料质地以及当时流行风尚。宴会主人韩熙载休息时头戴名叫“韩君轻格”的高顶四方乌纱帽,身穿对襟白色长衫,衣领敞开,袒胸露腹,脚上穿着白布袜子与圆头蒲鞋。欣赏歌舞时,他又在白衫外面加上一件黑色的交领长袍,男宾们大多穿着与唐代官服式样基本相同的标准官服,圆领襕衫,头戴黑色短翅幞头,腰束革带,足蹬黑皮靴。身份比较高的穿红袍,其他人都穿绿袍,侍女们还穿着唐代流行的女子男装,就是男式缺胯圆领长袍。
1、女子的服饰
女子的服饰与唐代妇女圆润丰硕的造型截然不同,她们的服装整体显得修长细巧,上身为贴身、窄袖的交领短衫或直领短衫,下身穿宽松的长裙,裙裾拖在身后有几尺长,长裙的上端一直系到胸部,胸前还束有绣花的抹胸。衣裙大多用丝带束紧,长出来的丝带像两条飘带一样垂于身前。这一时期的妇女仍然流行披绣花帔帛,只是帔帛长且窄的多,显得富于变化而飘逸灵动。
五代服饰与唐代服饰不同的是,“帔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依据人物比例,推知这是帔帛的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隋唐时期帔帛的长度约为2米,而到了五代增至三四米。绦带较唐代也变得细长,约长到膝下方30厘米。另外,女性襦裙腰线的位置降低,襦裙系束的位置比唐代降低,是其服装的显著变化。
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帔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
南唐的女裙也自有特点。韩熙载任中书侍郎时,日夜宴饮,回到家中凭借记忆绘成《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五代时期姬伎歌女夜宴的场面。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当时女性的服饰特点,他们的发式具有唐宋之间的转变形式,其裙束得比唐代的低一些,裙带较长,帔帛比唐代的窄长。
《韩熙载夜宴图》中,女子襦裙已经落到腰间,帔帛越发窄长,人物形象上也多带秀润妩媚之气。对比唐代的《捣练图》,可以看到当时女子裙腰位置上至胸部以上,从背后图观察甚至接近腋下位置。
2、男性首服
五代男性首服特点见下图,《中国古代服饰》总结:“五代十国时间较短,服饰大体沿用唐制,但首服有些变化。”《韩熙载夜宴图》中男子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着幞头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似于当时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有弹性,也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
幞头是唐代男女之中盛行的冠帽形制,也是五代较普遍的冠帽形制。由起初一块民间的包头布逐渐演变成衬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脚的完美造型,前后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最早的幞头其头上所裹幅巾、有两脚于脑后打结自然下垂如带状,另两角则回到顶上打成结子做装饰,这就是幞头的初期形态。后来发展成为软裹唐巾,形制为后垂两个巾角,自然飘动,也有称“软脚幞头”。后来两脚渐渐缩短,将两脚反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多见于中唐。自中唐之后,两脚形制却不同,或圆或阔,如同硬翅,微微上翘,中间有丝弦,具有一定的弹性。被称为硬脚幞头。到晚唐时期,巾子造型变直变尖。唐末,幞头已经超出了巾帕的范围,成了固定的帽子。五代时幞头巾子变化明显,翘脚幞头广泛流行,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