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攻灭东突厥是大唐崛起的热血一战 更是大唐皇帝被称为天可汗的开始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公元629年十一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这是华夏民族历史上又一次热血澎湃的征战,不仅仅是战胜一个欠下累累血债的强敌,更要吹响一个民族历经苦难战乱后,再次崛起于世界的号角!

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著名的战争,产生过很多位名将,然而,这其中最大快人心的一场战役,一定是李靖率三千骁骑,奔袭颉利可汗,大破东突厥。为什么?因为这位对手把中原王朝压得太久了,甚至差点灭亡了大唐,险些让太宗和满朝文武成了俘虏。

在隋朝时,由于干不过西突厥,东突厥实在混不下去了,一度归附隋朝,成为了中原王朝的小弟。但天下形势瞬息万变,隋末天下大乱,叛军四起,东突厥趁机脱离老东家,并在公元615年,将隋炀帝围困雁门一个多月。也就是在这次勤王救驾的过程中,十六岁的李世民献计退敌,开始闪闪发光。但君王受辱,臣子亦辱,东突厥从此被李家父子拉入了黑名单。

两年后,李家父子没有为君报仇,而是……向东突厥称臣。为什么?因为他们也造反了。李家的大本营是山西,北面就是东突厥,想要放心去打天下,得先稳住这位邻居。不然前脚刚走,后院就被一锅端了。怎么办呢?大丈夫能屈能伸,李渊决定先跟东突厥服个软,给当时的始毕可汗写信,用了下对上的“启”字,语气非常恭敬的表示:“大哥,只要你不来打我,我这次出征,所获得的金银财宝,全都归您。”

东突厥于是与李唐暂时达成了友好关系,还送来骑兵和战马为唐军助攻。虽然这是权宜之计,但事后想起来,李家父子都觉得这是不光彩的历史,相当难堪。李世民后来跟大臣说起这件事:“往国家初定,太上皇以百姓故,奉突厥, 诡而臣之。朕常痛心病首,思一刷耻于天下。”

唐朝建立后,突厥自恃其功,每次使者到长安来,都异常骄横。这种表面的和平没维持多久,趁唐朝立足未稳,东突厥干脆打过来了。接下来的几年间,大唐最常见的新闻是:突厥寇代州,突厥寇原州,突厥寇并州,突厥寇幽州……总之一年不被突厥寇几次,就不算完。草原枭雄颉利可汗,意气风发,非常嚣张。

朝廷表示压力很大,武德七年,高祖甚至考虑迁都:长安太富庶,才总被惦记着,要不把都城迁到其他地方,以躲避突厥锋芒?这种馊主意,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宰相裴寂竟然都同意……还是秦王李世民威武,表示强烈反对:夷狄之患,自古有之。周朝、汉朝都没有迁都,我大唐精兵百万,所向无敌,如果因为突厥侵扰,就迁都避让,岂不让百姓羞耻,后世嘲笑?想当年,霍去病不过是汉朝的一个将军,还志在消灭匈奴,我身为镇守边防的皇子,更应如此。请给我几年时间,我一定把劼利擒来献给陛下。

每次看到这,都忍不住要为为秦王点赞,真英主也。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时候的东突厥,实在太强大了。《新唐书.突厥篇》记载:“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隋末唐初的很多割据势力,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等等,都认突厥为大哥,成为突厥藩属。

秦王刚立下flag不久,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侵大唐。李世民引兵抵抗,硬打是打不赢的,于是用离间计,拉拢突利,才好不容易让劼利退了兵。但和平只是短暂的,公元626年,李世民刚通过残酷的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屁股还没坐热,突厥又来了。颉利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取道泾州,入侵关中。

泾州的守将是罗艺,太子李建成的铁杆,这时见主子遭了难,很可能只是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突厥兵。于是劼利率军快速进入关中,屯兵于渭水之北,兵锋直指长安。当时京城兵力空虚,长安为之戒严,人心惶惶。太宗心里肯定在感叹:我太难了……这一次,是大唐最危险的时候,几乎到了灭亡的边缘。都城一破,百姓遭殃,皇室与大臣被俘,刚建立不久的唐帝国,将比他的前任隋朝还惨。

根据传统的记载,英明神武的太宗,玩了一出空城计:先派猛将尉迟恭率一支军队,攻击突厥军侧翼,打了一个小胜仗。然后与长孙无忌、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出玄武门,来到渭水南岸。面对北岸的十万突厥大军,太宗凛然不惧,泰然自若,在马上痛斥颉利不守盟约。突厥见了大惊,纷纷下马跪拜……而太宗的背后不远处,旌旗招展,颉利怀疑有伏兵,于是退兵请和。

这么容易就退兵了?不管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见到太宗就惊得纷纷下马跪拜?突厥要是这么菜,就不会称霸东亚了;千里迢迢来,疑有伏兵就撤了?那颉利可汗就不会成为一代草原枭雄了。就算担心有伏兵,难道不会先派一小股军队打一下试试看?真相或许是,太宗听从李靖“空府库”的计策,被迫送了大量财宝给突厥。咱们知道,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打仗就是为了抢点财物,现在全部财宝都白送你了,还费劲打座空城干什么?就算颉利想打,各部落首领恐怕也不想打。

于是颉利可汗与太宗在渭水便桥上,斩白马结盟,史称“便桥之盟”。看着突厥铁骑撤走的背影,太宗李世民长舒了一口气,然后又捏紧了拳头:颉利,早晚有一天,我会擒住你,一雪今日之耻。目睹了这一切的大唐将士们,也在心中憋了一口气:今日我大唐所受的屈辱,将来一定双倍奉还。

便桥之盟后的唐太宗,心态跟他的前辈——汉武帝极其相似。汉朝从立国开始,一直被匈奴压着打,只能靠和亲换取和平。到了汉武帝,国富兵强,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终于消灭北匈奴,一雪前耻。唐太宗也一样,他太渴望一场胜利了,一场彻底的胜利。在反击之前,要先磨刀。赢得喘息之机的大唐君臣,一方面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一方面,训练军队,培养能与突厥争锋的骑兵团,积极备战。

东突厥方面,情势却刚好相反。627年,臣属于突厥的薛延陀、拔野古等部落起兵反抗颉利统治;628年,由于突利未能镇压反叛部落,颉利将其囚禁并鞭笞。被释放后,突利计划谋反,被颉利攻打,请求唐军援助。太宗坐山观虎斗,突厥因内讧而实力大减。629年,颉利可汗已经到了孤家寡人的地步。只等了三年,大唐就等来了反击的时机,开始从战略防守转向战略进攻。

那么,谁是唐太宗的“卫青霍去病”呢?答案是——大唐军神,李靖。贞观三年八月,太宗诏命:大唐将士,兵分六路,北上剿灭东突厥。兵部尚书、代国公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鄂国公尉迟敬德、折冲都尉苏定方为副将,率领中军向云中和马邑挺进;

并州都督、英国公李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邹国公张公瑾、岷州都督高甑生为副将,由东路率主力直接进攻东突厥腹地;

霍国公、驸马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胡国公秦叔宝为副将,在西路顺黄河前进,与李靖、徐世勣遥相呼应,负责掩护左翼;礼部尚书、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甘州刺史张宝相为副将,从灵州往西北挺进,以截断突厥的西逃路线;幽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卢国公程知节为副总管,率军进驻燕云地区,防止突厥军队东逃;灵州大都督、驸马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大将军樊国公段志玄为副总管,借道东北出击突厥后方,并监视和牵制突利可汗。

十余员大将,十多万大军,皆受李靖节度。除陈国公侯君集任兵部尚书留守长安外,唐军主力,以及贞观朝的名将,倾巢而出。东突厥,劼利,我们来了!

大家发现,我上面列出的六路大军的将领,都是唐初独当一面的名将,为何李靖能成为他们的最高统帅?很简单,因为李靖是名将中的名将。他出身名门,舅舅是韩擒虎,没错,就是隋文帝时灭亡了南陈的那位猛人。多年以后,李靖复制了舅舅的辉煌,作为实际统帅,率领唐军攻取江陵,灭亡了南梁萧铣政权。接着又运筹帷幄,平定了反叛大唐的辅公祏。

可以说,李靖在消灭东突厥之前,已经为大唐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以至于高祖李渊忍不住赞他:“李靖乃萧铣、辅公祏的膏肓之病,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比得上李靖!”这时候说这话,未免有点早。但开国之功,再加上接下来的灭亡东突厥之战,李靖就足以当得起李渊的这句评价。

贞观三年十一月,北方草原千里冰雪,朔风如刀。李靖率三千骁骑从从马邑出发,进占恶阳岭,夜袭占襄城。史书没有详细描述他们的进军过程,但可以想见,远征的唐军一定吃尽了苦头。在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最让我动容的一幕,就是李靖率领士兵们翻越雪山时,大雪封住山口,无法前进,士兵们饥寒交迫,李靖在帐内焦躁不安。这时候,大帐外突然响起来士兵们嘹亮的军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

这三千大唐勇士,这三千袍泽儿郎,用雄壮、不甘失败的歌声,引发了山体一侧的雪崩,然后道路出现,李靖趁机率众翻越了大山。当这三千骑兵突然出现在颉利可汗的驻地时,突厥人惊慌失措。颉利判断,“李靖敢孤军深入,一定有主力在后。”于是惊惧之下,慌乱逃走。这一战中,李靖还意外救出了委身突厥的隋炀帝孙子和皇后 —— 杨正道,萧后,并将二人送返长安。

接到捷报,太宗激动不已,继高祖之后,再次盛赞李靖:"李陵五千士兵入大漠,最后投降匈奴,还能青史留名。李靖以三千起兵,踏破突厥,攻取定襄,自古未有,足以一雪我渭水之耻。”颉利不敢停留,率部向阴山撤退。结果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浑河边,遭遇柴绍和秦叔宝,被一顿打。逃到白道,又被兵出云中的李勣大军截住,再被一顿好打,大败而逃。

突厥军一路退到保铁山,这个地方大概是现在的白云鄂博一带,颉利收拢残军,自知怎么也扛不住唐军的连番攻击了,只好遣使到长安,向太宗谢罪,愿意举国投降。当然,投降是不可能真的投降的,他心里的小九九是:待草青马肥时,我再卷土重来。太宗派鸿胪卿唐俭去突厥抚慰,劼利见到唐使,放下心来,天真地以为自己安全了。

李靖以自己高超的军事才华,敏锐地猜到了劼利的这种心理,然后牢牢抓住。二月,李靖令李勣统率大军随后,自己亲率一万精骑,各备二十天干粮,星夜奔袭颉利。距离颉利不远时,李靖派副将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急速挺近,距颉利牙帐只有七里时才被发现。正所谓机不可失,兵贵神速。突厥军果然毫无防备,颉利惊慌之下,先行骑马逃走,导致部众大乱。苏定方长驱直入,李靖率大军随后掩杀,歼灭万余突厥军,俘虏十万军民,包括颉利的儿子叠罗施。

更意外的是,此仗本以为在突厥帐中的唐朝使臣会被杀害,结果唐军一到,突厥军慌乱之下忘了这一茬,唐俭等人趁乱脱险。颉利从一代雄主,到现在成了逃兵,乘千里马西逃,准备投奔吐谷浑。这里先插一句,贞观九年,还是李靖挂帅,西征吐谷浑,只用时两个多月,吐谷浑可汗被杀,举国降唐。所以咯,说到李靖的功绩,单是攻灭东突厥之功,就足以媲美汉武帝的卫青、霍去病。可是除此大功外,他还有大唐开国统一之功,攻占吐谷浑之功,鉴于这是主题之外的战争,这里就不详述了。

跟汉武帝灭匈奴一样,大唐灭东突厥,真正的战略总指挥,其实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出击的六路唐军中,有两路是专门防止突厥逃跑的,分别是截断西逃路线的李道宗和张宝相,截断东逃路线的卫孝节为和程咬金。话说颉利可汗带着少数人马西行,一路上部众纷纷逃散,到最后只剩下十余骑时,迎头撞上了李道宗的大军。结果毫无疑问,他也成了唐军俘虏。活捉颉利的人,是大将张宝相。随后,他被押往长安,献给太宗。

过去有多屈辱,胜利时就有多振奋人心。最高兴的人,无疑是太宗,这时候太上皇李渊还在世,李世民终于向他证明:父皇,你看我没吹牛,我真的擒住了颉利。当他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颉利可汗面前,他也终于得偿所愿,一洗渭水之辱。太宗历数颉利五宗罪,但并没有杀他,而是将其软禁,在长安度过余生。一代枭雄劼利可汗,从此过上了囚徒的生活。

老大都被抓了,小弟们自然望风而降。突利可汗随后归顺,被封为北平郡王。突厥首领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何力等悉数归降,都受到朝廷重用,契苾何力更是成为了贞观朝的一代名将。多说一句,从这件事,也能看出大唐之包容。此役之后,东突厥领地被划入了唐朝版图,太宗设置了顺州、裕州、化州、长州、定襄、云中等都督府来管辖,大唐疆域于是扩大至阴山以北600里,势力范围达到了贝加尔湖。

这一年春天,西北各部族首领到长安朝见太宗,尊太宗为“天可汗”,大唐皇帝成为了天下共主,中国和突厥的命运彻底逆转过来。一个辉煌灿烂、万国来朝的唐帝国,从此缓缓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