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国学文化名人(民国最权威的十大国学大师)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现在一提大师就说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的太多了,我想提几位我读过感觉最牛的、别人提到较少的大师。

一、钱穆

钱穆是读中国古书的最多的人,没有之一。他把二十四史通读过三遍,几乎涉及中国历史的所有方面都写过专著。他早年以《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奠定了学术地位,从一名中学教员而破格被著名大学聘为教授。在这里我推荐一本他最浅显的书,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是他在台湾的一部专题演讲集,因为他对历史熟悉,我觉得是最为举重若轻的。书里面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做了简要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从这一本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什么是大师。

二、钱锺书

不用说,钱锺书先生有“照相机般的记忆力”,他博览群书、过目不忘,让人惊奇的是他家里并不藏书,他的书都记在脑子里了。这个本事在电脑时代不算罕见了,我们可以“外事不懂问百度”,不用自己在辛辛苦苦记忆了。但是,钱锺书的本领并不仅仅是这一点,我觉得他的长处最重要的是能“打通”,打通古今中外,打通文学社科,打通各种语言,这就不仅仅是会百度就能做到的了。

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钱锺书先生不仅有学问,还是个非常有趣的人,这从他与被人的谈话和通信中就能看出来,他时常画龙点睛地运用一些典故和野史,使得文章波澜起伏,煞是好看。钱锺书自己写的论文,也从来不用八股调,而是写得生趣盎然,这在今天是越来越少了。

三、金克木

金克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梵语等多种语言,曾在印度钻研佛学多年。金克木晚年的文字,真可谓是出神入化,打通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界限,常有奇思妙想。他的《风·烛·灰》《文化卮言》《文化猎疑》《无文探隐》《旧学新知集》《比较文化论集》,都是我的案头常备之书,思维枯涩之时,常拿来启迪启发。

就以《风烛灰》来说,金克木超越于一般专题研究之上,去追索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活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字里行间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剖析力,那伟大的“发现的快乐”一直伴随着智者的生命历程,值得一读再读。

四、徐梵澄

徐梵澄是鲁迅的学生,他早早去德国留学了,然后又去印度待了27年,直到晚年也叶落归根,那时他已经70岁了。

徐梵澄回国时带来了两部他翻译的大书:印度古代精神文化的典籍《五十奥义书》,印度精神哲学大师室利阿罗频多的《神圣人生论》。这两部书都很有震撼力,代表了印度文化的精髓。

不光是这些,徐梵澄自己对中国文化也有深刻的认识,他写作的《孔学古微》《老子臆解》《陆王学述》《异学杂著》,打通了中国古代精神哲学思想和古代、近代印度与西方哲学家的见解,疏释疑难,寓以新意,阐发隐理,这几本书看似很薄,其实是有深刻内涵的。

民国最牛的国学大师是谁?应该说有很多组合,比如有一个“清华四大导师”的称号,就是对曾经在清华大学任教最有名的学者,分别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赵元任,名单一看,确实响当当,不独在清华,在整个民国时期,他们都是光耀当时、影响后世的大家。

比如梁启超,一说起他的名字就如雷贯耳,他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维新派、戊戌变法的领头雁之一,是新法家的代表人物。一长串的身份和头衔,无不如日中的太阳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单就学术而言,他无论是在近代新史学、图书馆学、目录学,还是文学理论,他都有过骄人的成绩,其影响十分深远,他因此而被公认为清末民初最优秀的学者之一,也是民国最牛的大师之一,是近代中国一个百科全书式人物。

王国维也是学术上的牛人,民国最著名的大师之一,他将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他在美学、史学、教育、哲学、文学、戏曲、古文学等方面,均有精深的造诣和开拓创新之功,其学术成就令人高山仰止。

王国维最为人所熟悉的,是他的《人间词话》,他的境界说至今让人念念不忘:“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其实,这既是词的三种境,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的精神境界也为人所称道,陈寅恪为他写的碑文给予极高赞扬:“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 一姓之兴亡……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其实,这些高大上的话语,这些由衷的崇敬之词,又何尝不是陈寅恪先生自己的表达和追求呢?陈寅恪也牛,他曾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哪四不讲?他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其知识和学术上的自信,可见一斑。

其他清华的两位,不在此说了,但说到民国牛人,章太炎也是不能绕过的一个,有人称他是“百年来最狂放的国学大师同”,他不但狂放,而且疯癫,既做学术,又干革命,三次坐牢而不改其口、不改其品性,更是民国时代一道奇异却深具魅力的风景。

能配得上“最牛国学大师”六字的,必须是一位“大成至学”之大师,而真正能做到这四字的,300年来,中国文化界,仅陈寅恪一人而已!

陈寅恪是中国近现代最博学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个怪才,他游学二十三年,足迹至日本、 德国、法国等,就读柏林大学、苏黎士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 却没有一张文凭,而他没有文凭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屑。他曾经说: “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实际上,文凭在陈寅恪眼里不过是张废纸,而已。他真正在乎的,是学习知识本身。斯以为,陈寅恪是中国的真正的学习种子,他是真正“为读书而读书”、“为国家而读书”的人。相比那些为“欲望”“出路”读书的芸芸众生,他何其可贵。

这个没有文凭的游学生,在留学期学会蒙、 藏、满、梵、 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等十几种语言。在历史学、语言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有罕见成就,人称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的学问一直是被公认的近代第一,梁启超说: “陈寅恪没有学位,我梁某人虽著述等身,但加起来也不抵他的三百字。”大学者吴宓就说过,陈寅恪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日本人白鸟库吉也说陈寅恪是“中国最博学的人”。

有人说:谈论陈寅恪的学问和传奇是难以说尽的,事实也的确如此。他治学面广, 在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领域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相比如今照本宣科的各种教授,陈寅恪是个神奇的存在。 他说: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也正因此,陈寅恪的课上总是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汉学家钢和泰等都风雨无阻地听他的课。

但就是这样一个博学之人,却因为一直没有文凭,不愿意落入俗套,始终没有出世(获得俗世的某种虚名)。原本,他完全可以和其他的官二代富三代贵三代一样,随便拿个文凭然后和梁启超等一样,混进社会精英曾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但陈寅恪偏不肯,在他心里,累积知识的时间,怎可用来“混”。于是,陈寅恪虽一直才名过人(据说毛泽东访苏时,斯大林还专门问起。英国女王也曾来电问其健康),却一直未与梁启超等一样获得世俗的所谓“成功”。

终因文凭,陈寅恪一直只能当教书匠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这种穷困一直伴随了陈寅恪一生,他的身体之差也多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

有一次邓广铭去看望陈寅格,陈正躺在床上呻吟,说我要快死了,我这个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说, 我不写完这书稿,我不死。

陈的弟子蒋天枢与蓝孟博听到老师陈寅恪的消息后,约同往谒。蓝氏买了三罐奶粉。陈寅恪和夫人都还在病中,虽然稍有好转,只是能在床上倚靠着被子坐起来。陈寅恪看到奶粉说:“我就是缺乏这个, 才会病成这样。”

令人心酸的是,在陈寅恪的现实生活里,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为了买煤,他甚至不得不在胡适等人的关心下,卖了自己的藏书换钱;到了除夕,他的欣慰就是:让女儿们“美美吃上一顿白米饭”….

这种人生,在当时以及今天的成功人士眼里,是多么不值得理睬关注啊。但每每读到这里,很多今天的有志者总不免心酸落泪。

雪上加霜的是,抗战期间,陈寅恪失明了,而他失明的原因是长期的用眼过度和严重缺乏维生素。但即便如此,他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也没有终止。

在此后近30年的黑暗岁月里,他的创造性人生不曾中断,他的创造性作品一直层出不穷。 他甚至还重返学校继续当他的教书匠,在清华园,他是一位至今被受尊崇的“盲人教授”。

在黑暗中,陈寅恪艰难地完成了《柳如是别传》、《元白 诗笺证稿》、《论再生缘》等巨著。这样的著作, 在今天早已不是纯粹的史学论著、人物传记,它们既是哲学,也是历史,同时还是文学。这种成就,大概只是另一个失明巨人、南美的博尔赫斯可以与之相比。

在无尽的黑暗中,他创作了《对科学院的答复》、《赠蒋秉南序》 等传世文章, 这些文章有着一个中国学人的心迹,即使黑暗中也有着烛照人心的光芒: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文革后,陈寅恪夫妇合葬于庐山植物园内,墓碑上刻着的就是这几个字: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死后,章太炎捶胸顿足地感叹:华夏文化亡矣!在章太炎等国学泰斗眼里,陈寅恪不仅复兴了华夏文化,而且打通了中西文化。 可以说,陈寅恪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重建的人格象征。

陈寅恪作品

遗憾的是,陈寅恪最终也并未能实现他的治学梦想。这一切,表面看是政治局势动荡所致,实际上,却恰是他所处时代的悲哀。但话说回来,倘若把没有文凭、公开表态不学政治的陈寅恪放在当代,纵使他有300年来最高之才华,怕结局也是差不多的吧,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