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故宫选出了这130余件文物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2月14日,2022北京冬奥会新闻中心组织百余位中外记者探访故宫博物院,在全国30家博物馆精选出来的130余件文物中读懂中国。

这130余件珍贵文物,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石器、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善本、印章等类别,包含何尊、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等声名远播的国宝重器。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以“源”“流”“汇”三个单元,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

“何以中国”展将展出至5月4日,有兴趣的读者可至故宫文华殿实地观展哦!

“源”水之本也

ZHONG GUO

阝 勹

廴 匚

在亿万年演化而成的神州大地上,在与自然万物频繁互动中,先民们将对世界的观察、对族群的体认,化金木水土为各式美器,百业俱兴,生作始焉,中华之魂由是发轫。

至春秋战国之际,生产力巨变,生产关系鼎革,历史风云际会,学说百家勃兴,空前的思想激荡与制度探索由此展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民族性格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制度建构,由是奠基!

1、何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尺寸: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

何尊是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祭祀先祖的青铜礼器,腹底12行122字的铭文中蕴藏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信息。何尊是已知西周初年第一件有记年铭文的铜器,其铭文记载了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洛邑的史实,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历史文献完全吻合,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而已知“中”“国”二字作为一个词组也最早见于这篇铭文中的“宅兹中国”。

2、红山文化玉龙(故宫博物院藏)

▼尺寸:高25.5厘米,宽21.8厘米,曲长60厘米

红山文化中“龙”的形象是对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化,反映出先民思想观念的变革,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在红山文化中,牛河梁遗址及周边出土的玉雕龙数量较多,这与牛河梁大型祭祀遗址群不无关系,玉龙应是史前巫师沟通神灵的重要工具。此后,龙的形象也逐渐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

这件玉龙简约、神秘,是目前所见同类器中最大的一件。它是史前红山人的神灵崇拜物,也是中华龙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

3、玉琮(浙江省博物馆藏)

▼尺寸:通高9.9厘米,射口直径8.4厘米

琮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礼器。这件玉琮玉质受沁,呈鸡骨白色;截面略呈圆角方形,中间对钻孔,孔壁打磨光滑,器壁较薄;四角琢刻神人兽面纹,纹饰组合为神人—兽面—神人,神人额上饰二组平行弦纹带,面部刻划重圈眼,宽扁鼻。这种相对抽象的人兽组合形象,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关于琮的用途与造型,最初可能多作为手镯佩戴,因而整体呈圆柱形;而后外圈逐渐不再加工成圆形,琮呈现出外方内圆的造型;之后器身高度不断增加,并逐渐发展成细高的多节造型,其佩戴功能也日趋弱化,最终演变成礼器。

4、良渚文化玉璧(故宫博物院藏)

▼尺寸:外径22.1厘米,内径4.2厘米

玉璧在中国古代玉文化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其象征上天,是祭祀礼仪的关键用器,即所谓的“苍璧礼天”。玉璧也被视为重要的瑞器,即祥瑞之器。

5、带藤条骨耜(浙江省博物馆藏)

▼尺寸:纵18.4厘米,刃宽9.8厘米

河姆渡文化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和舟山群岛,其发现被认为是我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骨耜是河姆渡人最主要的农具,采用鹿、水牛等偶蹄类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凿磨而成。这件骨耜上端柄部厚而窄,截面略成方形,肩臼处凿有横穿方銎,横銎外部残留16圈藤条及被藤条紧缚的木柄末端;下端刃部薄而宽,可见方向不一的摩擦痕。这件骨耜是迄今为止国内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保存完整、带有藤条捆绑木柄的史前骨耜,是河姆渡文化农业发展水平的缩影。

6、长信宫灯(河北博物院藏)

▼尺寸:高48厘米

长信宫灯出土于窦绾墓,因灯上有铭文“长信”字样,故得名。灯的材质为铜质鎏金,造型为一名跪坐执灯的年轻宫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个部分组成。执灯宫女神态安然,左手执灯,右臂上扬,袖口自然下垂。灯盘、灯罩可随意转动开合调节照射方向。灯盘的铜钎可以用来插灯烛,灯烛点燃后,袅袅青烟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从而起到保持室内清洁的作用。此外,宫女的头部、袖管、灯盘等部位都可拆卸,方便清洁。

“流”集多源之水

ZHONG GUO

阝 勹

廴 匚

在漫长的岁月中,在域内各民族间的一次次水乳交融里,中华民族的范畴不断发展与丰富。在与域外文明的一次次辉映互鉴下,世界认识了中国,中国也倾听了世界。在与自然万物的一次次对话互动中,中华民族不断更新对宇宙的认知、调整与环境的关系,凝练出天、地、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1、牛虎铜案(云南省博物馆藏)

▼尺寸:高43.0厘米,长76.0厘米,宽36.0厘米

“虎噬牛”是滇文化里的常见题材,虎象征权威与力量,牛象征财富与生命。这件“牛虎铜案”为云南李家山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之一,是在祭祀活动中盛放献祭牲畜的,造型、功能均与中原地区的四足案俎类似。铜案以大瘤牛的脊背为案面,后有老虎攀噬,下有小牛新生,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生生不息得以瞬间体现。古滇族器物的自然主义装饰,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器物上更为风格化的动物母题,形成鲜明对比。

古滇族没有文字,而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以一种前所未见的方式,把当时滇人的社会生活真实、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晋归义羌侯”金印(甘肃省博物馆藏)

▼尺寸:高3.0厘米,边长2.3厘米

印为金质,驼钮。阴文小篆“晋归义羌侯”五字,字体方正,布局严谨,笔画平直,呈现典型的晋代官印文字风格。

氐、羌是生活在今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区的古老民族,部落内由王、侯、相统领。从汉武帝开河西、置武都,到魏晋时期,氐、羌族首领多受中央王朝的拜封。目前存世的魏晋时期氐、羌族下级官吏的印章有一定数量,而王侯印章较少,金印更是极为罕见。

3、八思巴文虎符圆牌(甘肃省博物馆藏)

▼尺寸:通高18.0厘米,直径11.7厘米

圆牌为铁质,两面镶嵌凸起的八思巴文正体字五行,字为银质,一正一背,正面从左至右读,汉语译为:“长生天气力里,皇帝圣旨,不从者治罪” ,字体端庄秀丽。符趺两面均饰浅浮雕伏虎纹,虎面正向,毛发冲天,额上似有一大二小3颗宝珠,前爪抱于胸前,虎身隐而不现。背面文字是正面文字的反体。牌上有系绳的圆环。八思巴文虎符圆牌反映了元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也为后人研究元代政治、军事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此类圆牌又称“圆符”,现存实物均为铁质,镶嵌文字有金、银之别,以所嵌文字的金、银材质区分等级。《元史•兵志》记载:“遇军事之急,则又以金字圆符为信,银字次之。”

4、胡人吃饼骑驼俑(山西博物院藏)

▼尺寸:高37.0厘米,长30.0厘米

骆驼背上驮着沉重的皮囊,装满了成卷的丝绸与布帛。一位短发“胡儿”坐在高高的驼背上,拿着一饼正在啃食,仿佛在长途旅行中享受难得的休憩间歇。这件生动的陶俑出自隋代斛(音胡)律彻墓。斛律部是漠北高车六大部落之一,以部落名为姓,北魏时归附,迁居至山西北部。大家耳熟能详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就是由斛律彻的曾祖父斛律金最先唱出而被史书记录的。斛律家世代出武将,地位显赫,历经北魏到隋朝,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大熔炉中。从这件俑上,我们看到了丝绸之路上各民族贸易往来、和谐共处的社会一面。

5、五岳纹方镜(故宫博物院藏)

▼尺寸:边长12.3厘米

方形。钮及钮座呈山形,峰为镜钮,如同中岳。又以钮为中心,上、下、左、右各出一山形图案,向外呈放射状分布,如同四岳,山间饰以松树、飞禽或走兽。四岳之间以远山近水、水鸟植被的图案相连,构成一幅群山环绕、生机盎然的景象,也体现出唐人在享受太平盛世之时,对山川草木倾注的深厚情感。

“汇”拢万流于一处 成百川之渊薮

ZHONG GUO

阝 勹

廴 匚

从孔夫子文从周礼,到乾隆帝赐器十供,两千年儒风浩荡。从颜真卿笔锋雄健,刻家门风骨;到土尔扈特归途万里,念乡土情深。尊仁重礼、敬道崇义、家国一体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

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五千年中国智慧,文脉绵延,诗墨犹香。银钩交互,刻千秋经义。石壁靡尘,存万世之师。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文华尽汇,乃成《四库》。

这些由人民创造、为人民享有、被人民传承的精神、技艺与经典,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三圣像(孔子博物馆)

▼尺寸:纵142厘米,横76厘米

三圣像,明代绢本水墨,孔府旧藏。图绘“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三位圣贤。画面中间长者为孔子,头戴礼冠,身穿玄衣,弟子颜回侍立左侧,弟子曾参侍立右侧。二人均头束巾帻,着交领大袖长衣。背衬松柏,结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暗喻君子之德。

三人衣服上以蝇头小楷满书《论语》,因字迹微小,只有走近仔细观赏方可发现,令人惊叹叫绝。整件画作立意独特,巧妙地将书法、绘画艺术与儒家经典结合在一起,别具风格。

2、颜氏家庙碑(拓片,西安碑林博物馆)

▼尺寸:纵338厘米,横156厘米

此碑是颜真卿为颜氏家族建立家庙所立。依唐朝制度,颜真卿以太子少师的身份可以立家庙,祭祀高祖颜思鲁、曾祖颜勤礼、祖父颜昭甫、父亲颜惟贞四代。碑阳刻颜氏来源,历代名人与颜真卿父祖、兄弟等众人的姓名与官职。碑阴记颜氏祖宅改堂为庙室神厨之事。碑文由颜真卿亲自撰文与书写,为其后期书法代表作之一,对研究颜真卿家族与唐代家庙制度有重要意义。

颜真卿秉性正直,以义烈名于时。此碑文记述了颜氏祖先的“德行、书翰、文章、学识”等内容,“皆所以发挥祖德,敷演家声”,是中华民族传统追养继孝、敬亡事存、收族报本之礼意体现,亦具有安邦定国之意。

3、金瓯永固杯(故宫博物院藏)

▼尺寸: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

金瓯永固杯以黄金铸就,龙耳、象足,杯身錾刻缠枝花卉图案并镶嵌红、蓝宝石及珍珠等。杯沿两侧相对铸刻篆书“金瓯永固”四字及“乾隆年制”款。此杯造型规整,装饰华丽,集多种贵重材质于一体。

从雍正年间开始,金瓯永固杯作为清代皇帝在每年元旦子时举行“开笔仪式”时的专用酒杯,有着“愿政通人和,祈江山永固”的寓意。这一樽小小的酒杯,像是见证着紫禁城的新年祈愿,承载着时和岁丰的祝愿,亦是皇帝对家国天下的一份担当。

4、五代后蜀残石经(四川博物院)

▼尺寸:残长40厘米,残宽21.5厘米,高7厘米

中国古代官方在碑石上刊刻的官定儒家经书,被称为儒家“石经”,是供士子学习和校写经书所依据的标准文字,对于规范文字、推广教育有重要作用。后蜀石经是中国历代石经中费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种,共刊刻了包含《孟子》在内的儒家十三部经典,其既刻经文,又刻注文,经注并行,且校刻精确,体例严整,长期为学林所宝,对儒学“十三经”的正式定型和对儒家经典“文献典范”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影响。

5、纪昀 楷书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

(经部卷)(故宫博物院藏)

▼尺寸:纵28厘米 横398厘米

《钦定四库全书》为清乾隆朝大型官修丛书,由纪昀等人依诏编纂。全书内容浩瀚,分经、史、子、集四部,部内设类、类下有属,几乎囊括历代所有重要典籍。经部收录儒家经典,史部集聚历朝史书,子部采撷诸子百家之学,集部荟萃诗文词曲歌赋。“四部各依春、夏、秋、冬四色”装潢,以便检阅,后共抄七部,分藏南、北七阁。《钦定四库全书》全面梳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鲜明呈现我国古典文献体系,虽部分文献于编修时遭遇删改、抽毁或全毁,但全书依然规模宏大,几乎所有学科领域都能从中寻得源流,可谓中国古典文化集成之作。

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共四卷,经、史、子、集四部各一,本卷为纪昀手书经部目录卷。

“何以中国”,实为中华民族之永恒命题。

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值此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我辈更当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后世中华子孙,留下“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

当后人回望我们的事业时,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的成就一样,满怀自豪地说出:“这,就是中国!”

END

编辑丨马小闲

图片丨故宫博物院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注明来源: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