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什么风俗(清明节这天有什么风俗)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欲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到清明时节,看到这首诗,想起逝去的亲人,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伤感。

到了清明节,各个地方的人们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祭奠远行的亲人。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甚至将清明节列入法定节假日。

我是湖北人,在我的概念中,清明节对我们来说是个无关紧要的节日。我们不会像广东广西的人一样,出门在外,上班了,都必须回去参加家族祠堂祭祀,集体拜山什么的。也不是说我们对亲人不尊敬,不思念他们。我的认知就是:活着的时候对他们好点,让他们过好点,比死了做再多都有意义。

虽然我们外出的人不会专登赶回去,但如果在家或在家的亲人也会在清明这几天,买点纸钱 ,现在是冥币,买些带花的蜡烛。买一挂炮竹。去坟山烧烧,看看他们,给他们送点钱。也不知道能不能收到哦。

我们这里对待清明节就这么简单。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一样。有的简单,有的隆重。除了广东广西以外,有和我们一样的吗?



清明节,又称三月节、祭祖节,在4月5号前后,今年的清明节正好赶到4月4日,今年在这一天,正好也准备举办全国哀悼活动。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春祭节日,其意义在于传承孝道文化、祭祀家族先人,让后人缅怀祖先,心怀感恩。所以,对很多地方的人来说,清明节的意义十分重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学习等,个人事务繁忙,甚至很多农村出来的人都快要忘了有些重要的习俗,那小编作为北方人,今天就来谈一谈,在我们河南的农村,在清明节都有啥习俗吧!

一、扫墓、添坟

扫墓、添坟对于男性来说,是清明节的必要活动之一,田地里,先人们的坟墓由于常年不收拾,坟上长满草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清明节扫墓就是在清除一下坟墓上的鲜草,干干净净的只剩黄土,才显得是尊敬祖先的方式。

除此之外,添坟也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男性在扫墓的时候,用铁锨在其他空地上挖出一块锥圆形状的土块,往坟顶上一放,即为添坟完成。一般来说,家中辈分地位较高的,可以堆两个,辈分低的堆一个即可。

无论是扫墓,还是添坟,这些习俗的执行者在河南的农村都是男性,而不是女性。

二、烧纸

烧纸,是河南人过清明节的又一习俗。每当清明节前,很多店铺都会卖一些金元宝、黄纸、冥币等烧纸用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用来在地里祭祖用的。在祭祖的时候,需要煮一块肉、拿些水果、面包等食物,摆放在坟墓前,以烧纸的形式与先人形成时空对话,很多人在烧纸的时候,依旧难以忘记去世的人生前的模样,与他们之间的回忆,在此刻会涌入脑海,泪水便止不住啊!

烧纸的执行者,在北方一般是由女性完成的,死者的闺女、媳妇、孩童等都会去坟前看望,以表慰藉。

在北方,有很多信仰基督教的人,这些人一般不会去烧纸,可能是由于其信仰的原因吧。

三、插杨柳

三月杨柳,有拂提杨柳醉春烟的诗句,北方的杨柳都是一些老柳树,在清明节前后,柳树已经发出嫩芽,在清明节前一天下午或晚上,去折一些柳枝,第二天早上插在门口,放在客厅的桌子上,以祭祖先。根据唐宋时代的传说,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疾病、摆脱毒虫的伤害有关。

此外,很多小孩子会做柳帽、吹柳哨,柳帽上插几朵油菜花,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帽子吧,柳哨的做法大家还能记得吗?就是挑选一些易拧的柳枝,用手指尽量把柳皮和里面的木头搓撵开,把木头一抽,就是柳哨的半成品了,再用手指在头儿上掐掉一厘米的青皮,就是一个柳哨了,小孩吹柳哨,别有一番风味。

四、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以前的人在家中人生病之后,会把病况画在风筝上,系上线,让风筝在空中飞,等到风筝飞到高空,就会剪断,让疾病与风筝一起飞走。从放风筝活动、插杨柳活动都是人们对清明节赶走疾病寄予的希望,古人医疗水平不高,他们的病痛不能通过较高的医术医治,也没有足够的金钱去医治,那这种习俗活动,也是缓解焦虑的方法吧。

关于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在清代文人潘荣陛的笔下也有所体现,在《帝京岁时纪胜》记载:

“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其意思是,在清明节时候很多男性、女性都会出去,扫墓、放风筝等,每个人都会拿着风筝线,等到扫墓完毕后,就会在坟前放风筝一比高下。我想,这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也是那时的人希望先人在天之灵,能够保佑后代人健康幸福吧!

扫墓、添坟、烧纸、插柳、放风筝,这些清明节习俗,你还记得吗?你们那边有吗?可千万不能在忙碌生活中忘却啊





我老家湖南省华容县清明扫墓,必须在清明节以前完成。扫墓时,一般为一个家族相约同行,以前禁止出嫁的女儿上山扫墓,现在没有这么严格了,上山扫墓前,要备好毛笔、红漆、纸钱、香、鞭炮和白纸球。

扫墓步骤为:1、清除坟间杂草;2、为碑文描红;3、依次为先人烧纸钱;4、为先人点香;5、依次为先人叩拜;6、鸣炮的同时撤离坟场,严禁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