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纪念辛亥革命?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辛亥革命

  近年来,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已经日趋深入,就历史事实而言,我们所掌握的细节已越来越多。然而,“如何纪念”并不是一个事实层面的问题,而是要追问:过去的历史事件,在我们现在的意义世界中可以获得一个什么定位?

  在事实层面,人们越来越有共识的是,辛亥革命打碎了一个旧世界,但未能成功建立起一个新世界;在打碎旧世界的过程中,大部分民众事实上是沉默的,只是被动地承受了变革的结果;而打碎旧世界的领袖们也缺乏建设新世界的经验。辛亥革命开启了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旧时代的规则失效,而新时代的规则却并未牢固建立起来,列强的压迫也并未因中国政体的改变而减轻。在这一共识下,出现了以保守主义的姿态否定这场革命的种种声音。

  然而,任何一个试图采取保守主义姿态的纪念者,都应该想想自己保守的究竟是什么。辛亥革命本身并不是革命的终结,而是二十世纪中国大革命的开端。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诞生于这场绵延数十年的革命,从总体上否定这场大革命,也就削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基础——当然,对岸国民党执政的政权更是直接丧失了历史根基。而这种否定并不可能将我们带回到曾经辉煌的古典文明,也无法让已经失败的君主立宪道路重新得以延续(不是因为君主立宪制本质上是坏的,而是因为在废除君主之后重新立君主,本身会带来无穷的纷争和烦扰)。它的直接后果就是让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变得更不平静。换而言之,缺乏反思的保守主义姿势,导向的可能是一种激进主义的效果。

  另一种纪念的姿态是,肯定辛亥革命,而否定1919年之后的革命,理由是,前者只是政治革命,拒绝了社会革命,很大程度上是士绅革命,并没有“打扰”民众。这当然是纪念者个人政治态度的投射,即希望中国少流血而一步到位实现英美式的宪政。这是美好的愿望。但它忽视的是,辛亥革命的思想领导者孙文本人是主张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并举的,辛亥革命最终呈现出来的,并不是他所期望的形态。同时,由于皇帝制度在中国旧制度下政治、社会、文化中的枢纽地位,推翻皇帝所带来的社会冲击之严重,绝非推翻或拒绝服从英国君主所可以比,认为革命可以很容易做到“适可而止”,乃是低估了皇帝制度在中国古典文明系统的重要意义。

  在我们看来,传统的革命史将辛亥革命处理成为一系列前后相继的革命的开端,这本身是很有道理的,仍可以作为今天纪念的起点。但从今天看来,其缺陷在于没有将革命的前后相继性说清楚,尤其是在理论上没有交代清楚,为什么“发动民众不够”会成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写传统革命史的那代人对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旧统治者的软弱性有切身的体会,对他们来说,“发动民众”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无需繁复的理论论证。但对于失去时刻处于做“亡国奴”边缘这种极端屈辱体验的当代人而言,传统革命史的文字就显得有点武断,不是那么讲道理。其实,那一代人的切身体验本身就包含着天大的道理。在今天,我们需要用文字,把这种天大的道理表达出来。

  如果没有中国革命动员起民众的力量来救国,中国也并非就会消亡,中国残留的部分甚至也许可以拥有西式的宪政民主形式,少数精英能够与欧美精英打成一片。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不会拥有独立自主发展的能力。地缘政治的小小波动,都会对中国造成巨大的影响。在列强相互对掐而无暇顾及中国的时候(如一战),中国也许能过几天相对安稳的日子,甚至还有可能有明显的经济增长,但只要列强瞄上中国,中国的安稳日子随时都可能结束。如果列强还能维持均势,要求中国“门户开放,利益均沾”,中国或许还能维持个表面上的完整。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发展恰恰是,列强内部的不均衡越来越明显。

  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推行社会革命,是中国在列强环峙、精英分裂的内外环境下建设一个正常现代国家的基本途径。没有组织民众的力量,很难迅速地消除自从太平天国以来地方掌握大量军权、财权,以至最后坠入军阀割据的国家治理困境;没有土地改革,国家权力很难深入乡村,解决造成中国社会高度不稳定的流民问题,并替代地主成为农业剩余的提取者,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发动民众的政治效果,在朝鲜战争中更是得到了集中检验。由于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的表现,美国长期对中国军队采取蔑视态度。然而,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发现,用不同原则和方式组织起来的中国军队一扫涣散怯懦之风,从里到外都洋溢着武德。正是这一战争,使列强对中国心存敬畏,中国探索一条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才真正具有了可能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即便是与美国与苏东阵营同时闹僵,即便是苏联大军压境,都未能打断中国对自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今天中国的发展成就,是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成就。人民共和国建国60多年,中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的失败国家,回归到世界强国的历史地位,人民生活水平和政治社会权利都在不断提升。按照汇率计算,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一些机构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更关键的是,中国还保持着旺盛的改革和发展的活力。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有自己的一套制度和治理方式,而且始终保持着学习精神,较少教条主义。

  在今天,之所以特别要讲清楚“发动民众”的道理,其实践指向仍在于如何巩固人民共和国的国本。辛亥革命推翻了旧君主,但旧精英们根本无法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重整山河的希望才落到“发动民众”身上。而当代中国的一系列关系国本的制度,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尤其是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其如同巨人安泰一样,只有接触到土地,才能汲取力量,这种力量从根本上是人民的力量;如果其与人民群众相分离,成为冷冰冰的统治机器,那么也就会变得与中国革命所否定的旧统治者一样软弱无力。今日领导人所强调的“群众路线”,可谓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

  在保守人民共和国政制的意义上,读者可以将这篇纪念革命的文章,视为一篇保守主义的文章。但这是一种辩证的保守主义:要保守诞生于革命之中的制度,克服时光流逝所带来的败坏,恰恰需要我们经常重新回到开端,汲取自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