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 明英宗朱祁镇为何还要处死他

历史网 2024-10-19用户投稿

  还不了解:明代于谦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每一个人都了解于谦是被冤枉的,但明英宗坚持处死于谦,为什么?

  在明代几百年的历程中,除了1644年崇祯帝亡国之外,土木堡事变堪称是最严峻的一次,它的危害,远远超过明成祖朱棣打了几年的靖难之役,因为在这次事变中,明代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大部分的大臣66位股肱之臣包括英国公张辅在内,基本上全部的将领,以及所有京畿大军的20万精锐,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君主明英宗朱祁镇。似乎这就是靖康之耻的再现。

  消息传到京城,举朝皆慌,家家忙着收拾金银细软,只等朝廷命令一下,就好脚底开溜。第二天的朝堂,是一个主逃派的合唱,一如徐有贞之流,就在众皆一词时,于谦一声大喝,斥骂主张逃跑的众臣。让他们想想宋代南渡的下场,鼓励大家坚守北京,守护国家。

  正如《道德经》所言,国家昏乱,忠臣出。于谦不是一个说说就了事的人,接下来他成了拯救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国不可一日无君,于谦与太后商议,立了景泰帝。然后着手组建军事力量,他动用了各地的守备军,以及其他可用的军事力量,连运粮的大军也没有放过,终于在短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大军,尽管不乏老弱病残,但于谦还是把他们调养成了可用之师。

  当俘虏了大明皇帝的也先趾高气扬的来到北京城时,看到的是北京九道城门外严阵以待的大军,其气势甚至超过了他打胜过的精锐之师。尽管如此,战争依然残酷,于谦把所有的大军关在了门外,显示出不胜不归的决心,有的将领实在打不过,请求开门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只能战斗。

  不管怎么样,北京保卫战胜利了,敌人被赶到了居庸关之外,可遭到重创的大明依然百废待兴,于谦没有一刻的休息,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于谦性格刚直,常常得罪人,但景泰帝朱祁钰特别支持他,所以于谦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大明也在他的努力下慢慢恢复了元气。

  此时的于谦位极人臣,又极得皇上信任,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但于谦没有为自己谋半分私利,甚至连皇上的恩赐也极力推辞,实在推不掉的,就封存起来,只作为一个礼节去观瞻没有动用过半分。

  太多的人以为官场是富贵之地,只有极少数的人了解,官场最大的存在意义是一个可以施展抱负的平台,一个可以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媒介。于谦就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他不屑富贵,别说金玉之物,就是一般的生活所需,也极力简单。他所在意的,只是尽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国家的各个机构都能如常的运作。并在这种运作之下越来越强盛。

  有时候,这种因公废私会被运用到极致,于谦甚至力主接回被俘的皇上,理由就是为了国家的体面。他不了解,他自己为自己的结局写下了最重要的一笔。一国不容二主,别有用心的人很快发动了政变,江山易主,原来的皇帝朱祁镇又回来了,尽管他差点断送掉整个大明。接着于谦下狱,接着被判斩首。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是皇上蓄意报复,还真不是,朱祁镇尽管是一个差点丢了江山的皇帝,但他也有很好的一面,被俘多年,他从来就没有丢失过自己一国之君的尊严,他甚至在临死的时候修改了殉葬的法律,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我们甚至可以说,他也没有记恨过于谦说过的社稷重,君为轻的话,因为在奸臣说杀于谦时,朱祁镇说的是:谦,实有功。

  可就是这样一个还算明白的皇帝,最后还是杀了于谦,就因为奸臣后面的一句话,不杀谦,复辟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权利永远是帝王的逆鳞,碰不得,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一代忠臣身首异处。

  于谦被斩的那一天,天空阴云密布,北京城的百姓都来为他送行,他们可能觉得这个人很傻,死在这个曾经他保卫过的城市,死在他接回来的人刀下。他们永远都不相信,这么傻的一个人会谋反。于是,人们永远记得他的功德,传颂着他的故事,让自己的孩子朗读他写的诗。

  有一种人,很讨厌,让人总想置他于死地。有一种人,很傻,就是方便得很的时候,也不了解为自己谋一丝利益。有一种人,只了解工作,连自己的前程都不了解谋划。他们这种人,就是鲁迅笔下的中国的脊梁。

  参考资料:《明史》《明英宗实录》等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