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的起源

历史网 2024-08-20用户投稿

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下面讲南传上座部的源流。所有佛教徒共同尊敬的教主释迦牟尼,大约为公元前六世纪的人,他的生灭年代有几十种不同的说法,其确切的年代,无法肯定,这里略举几种比较普通的传说:

(1)依照南方上座部佛教各国传统的说法是:佛灭于公元前544或543年,在1956年,有许多国家举行一次盛大的佛灭二千五百周年纪念活动,就是依据这种传说的。所以这个佛灭年代的说法,已经实际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了。

(2)近代的学者,根据考证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阿育王年代,有的推论佛灭于公元前483年,有的说前480年,有的说前470年等等,未得一致。

(3)中国的‘众圣点记’说,据传佛灭之后,比丘僧团在第一个雨季安居完毕,便在戒本末尾上点一点以记佛灭之年,到了萧齐·永明七年(489),共得九七五点。据此,则佛灭于公元前486年。

释迦牟尼本人,原是迦毗罗卫国的一位王子,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入灭。他所说教的地区,主要是在古印度恒河流域的中游一带。

他收了很多男女弟子,建立了比丘和比丘尼僧团。在他寂灭之后的第一年,便由他的上首弟子摩诃迦叶主持,召集了五百长老于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在阿阇世王的协助之下,诵集了佛陀生前所说的教法。这次集会把当时诵出的教法分为毗奈耶(戒律)和达摩(法)两大类(律藏和经藏)。达摩被编成五集,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及《小部》。

这些经典和戒律编好之后,分别付托一些教师传授弟子,使其用口授的方式代代保存下去。佛教史上称这为第一次‘结集’。所谓‘结集’,是合诵或会诵之意,就是佛的弟子们集合在一起,把佛陀所说而当时只有口头传诵并无文字记载的经典,进行一番会诵、审定,系统地把它确定下来。

佛灭之后,约一百年间,比丘僧团仍然按照佛陀所制订的戒律过着原来最简单的生活,基本上是以乞食为主,把佛的教义口授给弟子,弟子们辗转相传,向各地继续宣扬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等法,严持戒律,和合相处,不分派别。佛教史上称它为‘原始佛教’时期,亦称为‘早期佛教’或‘初期佛教’。

在佛涅槃一百年后,当摩揭陀国迦罗阿输迦(俗称黑阿育)王在位时,僧团内部便发生了分裂。其主要原因是对于戒律的见解有分歧。据说当时以吠舍离为根据地的东部比丘,实行了一些与原始教规相违背的事,而西部(摩偷罗)的耶舍比丘对此加以反对,并且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在吠舍离举行第二次结集,从人数说名为‘七百结集’,从地点说又名‘吠舍离结集’。这次结集的结果宣布了双方争执的十点是违背戒律的,即所谓‘十事非法’。

而东部大多数的僧人却不同意这种决议,因为是这些有地位的上座长老们所决定,大家也无可奈何,只好另外集会一处,也用会诵的方法,另外订正戒律,退出原来教团的主体,自成一派,因为他们人数多,就叫做‘大众部’。这样,僧团就公开分裂成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两大派,各行其是。此后,佛教僧团形成了更明显的分裂,在四五百年间,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佛教史称这个时期为‘部派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