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末代殖民者的英属印度记忆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蒙巴顿伯爵夫妇与圣雄甘地
对大英帝国来说,南亚次大陆在二战后的独立是苦涩的。而在殖民官员及其家属眼中,在英属印度的最后岁月值得怀恋,甚至不乏令他们充满成就感的点滴时刻。
8月15日是印度独立67周年纪念日。1945年七、八月间,两件不相关的事件成就了这个南亚大国的未来:个性强硬的温斯顿·丘吉尔因选举失利下台;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迅速结束了二战。当然,抽象的时代背景下,塑造并记录历史的,仍是性格各异的现实人物。
“官二代”的金色童年
印度独立前,少数英国人统治着数量庞大的土著,殖民地官员及其家眷过着“人上人”的生活。安妮·赖特之父就是其中之一,她在英国统治印度的最后岁月里度过了童年。
日前,面对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话筒,安妮再度沉浸在对那段短暂却美好的日子的回忆中:“我(和妹妹)简直被惯坏了,我们活在天堂里。”安妮1929年出生在英国,1岁时便随着父母到印度长住,随他们到印度的还有一位英国保姆,由于担心会被当地人欺负,她没过多久就辞工告别。安妮的父亲忙不迭地从英国国内找人来接替这位保姆的角色。安妮说,她和妹妹是在保姆和家庭女教师陪伴下长大的,并不会去当地的学校读书。
对安妮来说,童年时光是金色的,她经常在野外捕捉昆虫或采集植物。她的家庭财产中包括猎犬、马及3头大象。随着父亲的职位调动,一家人走遍了印度。“我们通常在一个地方待上一两年,然后就会前往新的地点。无论我们去哪里,家具、猎狗都会跟着搬家。”
印度给帕米拉·希克斯留下的是另一种印象。她是英属印度末代总督蒙巴顿的小女儿,在新推出的回忆录《帝国的女儿》中,希克斯详述了英国统治者在印度的最后时光。
1947年3月,年方18岁的帕米拉随父母到印度赴任。殖民地总督府的奢华,让这位未来女王的闺中密友惊叹不已。帕米拉写道,她和父母的卧室和私人起居室与主客厅离得很远,得花上足足10分钟才能走到。宅邸内,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眷加起来有555人,帕米拉甚至注意到,厨房中有专门负责褪鸡毛的仆人,他的工作只有一样:准备好随时可以烹饪的禽类。网球场边列队站着穿白色制服的球童,成群结队的司机随时准备为总督一家效力。
南亚独立浪潮势不可挡
蒙巴顿爵士有冗长的全名——路易斯·弗朗西斯·阿尔伯特·维克多·尼古拉斯·蒙巴顿。此君1890年6月出生在温莎,与英国和德国王室均有血缘关系。他的曾祖母是维多利亚女王,论辈份算是当今在位的伊丽莎白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的叔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的统治遭到削弱。圣雄甘地在民众中传播独立思想,穆斯林团体也为建立伊斯兰国家而不断努力。英国并不想失去印度,但在二战期间,身为宗主国的它竟不得不请求印度的援助。1942年,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带着秘密任务到印度会见甘地,称如果印度支持同盟国,就在战后给予其自治权。甘地一口回绝,称只接受“彻底的独立”。时任首相丘吉尔闻讯震怒,禁止印度总督韦维尔与甘地会面。
正是在二战期间,安妮之父被调到英属印度首府德里。当时正值反殖民运动如火如荼,在安妮看来,对于在印英国人,那是一段“艰难岁月”。一次,听说当地爆发了1.8万人的反英游行,安妮的母亲手足无措,只得吩咐家丁紧闭大门,游行者幸未破门而入。
抗议示威不断升级,成千上万印度人走上街头,对来自地球另一端的殖民地当局表示异议。“从第一天开始,父亲就知道印度独立是不可避免的。但他认为,独立运动应在战后进行,日本才是战时的共同敌人。”安妮告诉BBC:“少数人对抗整个国家是不可能的,早晚要还政于民。英国人根本应付不了,他们怎么做得到呢?在印度的英国人那么少。”
殖民当局急于“撂挑子”
二战结束后,印度独立再次被提上日程。得悉1946年8月16日开始的骚乱导致两万人死亡,接替丘吉尔主政首相府的艾德礼意识到,“拖延战术”已经没有效果,尽管如此,他还是需要一位新的总督来监督整个过程。经过一番盘算,蒙巴顿成为最佳人选,因为他“个性活跃”、“天生具有与各种人打交道的能力,并且还有一名非同寻常的伴侣”。
1947年3月,蒙巴顿被任命为印度总督,负责英国全面撤出印度的事务。不同于前任,蒙巴顿的使命,“不是要坚持法律和帝国的传统,而是要解除它们。”
到任前,蒙巴顿就已深知,想完成任务,必须与重要的土著政治领袖搞好关系。他们到达印度不久,甘地拜访了总督府。帕米拉称,总督府的仆人们看到“圣雄”后立刻匍匐在地。当时甘地已十分虚弱,进入书房的时候,不得不将手拄在蒙巴顿夫人埃德温肩上。总督夫人“十分愉快”,认为这代表了青睐和信任。然而,这张照片经英国媒体刊出后,激起了意想不到的麻烦——种族主义者怒斥:印度人的“黑手”,竟敢攀上总督夫人“白色的肩膀”。
甘地之后是尼赫鲁。帕米拉称,这位男士迷人的嗓音和无可挑剔的着装让自己印象深刻。尼赫鲁此前就与蒙巴顿夫妇有过来往,亲密的关系很快建立起来。
接下来出场的是穆斯林领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彼时,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矛盾随时可能全盘爆发。真纳认为,印度要么分治,要么就被彻底摧毁。
与三位政治领袖会面后,蒙巴顿认定,让他们和平共处根本就是无法完成的任务,最好的办法就是抓紧进行权力移交,然后让这些领导人自行决定未来。他会见了各地行政长官,发现他们普遍觉得“坐在快要爆发的火山口”,都认为尽快“撂挑子”是最佳选择。
英国急欲全身而退,旨在将印巴“分而治之”的“蒙巴顿方案”呼之欲出。
蒙巴顿总督长袖善舞
在帕米拉的记忆里,她到达印度时,这片土地正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加尔各答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尸体。
至1946年4月底,印度西北部的暴动演变为血腥的对抗,旁遮普邦的城镇和村庄在内乱中被夷为平地,印度和锡克难民大量逃亡。蒙巴顿夫妇前往位于印度和阿富汗边境的白沙瓦考察时,约有6万至10万名穆斯林集体情愿,高呼“巴基斯坦万岁”。帕米拉回忆,自己所到之处,战争的痕迹触目惊心,所见之人都会向她倾诉暴力冲突带来的悲惨故事。
“到5月初,父亲认为,他已经看到的足够证明,印度独立刻不容缓。”帕米拉说。殖民地当局派遣特使赶回伦敦,向政府提交“蒙巴顿方案”,留在印度的蒙巴顿夫妇也马不停蹄地忙碌。他们到印度只有两个月,而蒙巴顿已连续6周每天工作超过17个小时。
艾德礼政府和丘吉尔领导的反对派都同意“蒙巴顿方案”,英属印度的一分二不可避免。接下来,蒙巴顿需要争取印度本土精英对该计划的支持。相关讨论伴随着争吵、辩论、哄骗和劝解,记者和摄影师在门外焦急地等待消息,不时有代表目光涣散但面色坚决地走出来,暗示着谈判桌上的争斗还在升级。6月3日午夜,蒙巴顿宣布各方达成妥协。6月4日,这位殖民地总督正式宣布,英国撤出后,英属印度将分成两个独立的国家,即日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他在给大女儿的信中写道,6月2~3日是“我生命中最艰难的24小时”。
8月15日,印度独立日如各方预期般到来了。
庆典开始前,印度国大党领袖邀请蒙巴顿担任礼仪性的总督,并呈上一个信封,里面是新政府成员名单。孰料,蒙巴顿打开信封,掉出来的却是一张不知被谁误放进去的黑纸,一时间令他大惊失色。午夜到来前,蒙巴顿最后一次举杯,以英属印度总督身份祝福国王的健康。几分钟后,午夜钟声敲响,被印度民众的欢呼声填满的那个时刻终于到来了。
异乡记忆成为毕生羁绊
蒙巴顿一家的工作,赢得了当地人的认可和英国王室的嘉奖。蒙巴顿担任过渡时期的印度总督直到1948年6月。1946年,他被英王室封为子爵,次年成为缅甸蒙巴顿伯爵。
在大英帝国曾经的最大殖民地,蒙巴顿与当地政治人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虽然没能说服穆斯林领袖真纳接受一个统一、独立的国家,却赢得了后者的友谊。巴基斯坦独立庆典结束后,很少表露真实情感的真纳微笑着靠近蒙巴顿,将手放在后者膝上。“阁下,”他说,“我很高兴你顺利地回到了官邸”。蒙巴顿则抑制着高声说出心里话的欲望:“你根本不知道,为了保证你的安全,我在过去几个星期里付出了何等巨大的努力!”
与蒙巴顿一家关系最好的是尼赫鲁,这其中有蒙巴顿夫人的功劳。《华盛顿邮报》称,帕米拉与母亲埃德温十分疏远。埃德温更喜欢在男伴中周旋,不愿意陪伴女儿。她用异国情调的宠物弥补母爱的缺席,如两只小袋鼠、一头狮子和一头爱吃蜂蜜的小熊。
蒙巴顿在伦敦的宅邸相当阔绰,但不足以容纳蒙巴顿夫人的异性朋友。她与尼赫鲁的情事鲜被提及,却真实存在。帕米拉认为,两人共享精神世界,并无肌肤之亲;蒙巴顿夫人称和尼赫鲁是“少有的知己”;巴基斯坦的《快报》博客则援引尼赫鲁助手的日记称,埃德温多次趁蒙巴顿不在邀尼赫鲁约会。至于伯爵本人,他很清楚妻子与尼赫鲁的情愫,并未干预。如帕米拉所述,父亲的宽容“以及希望母亲幸福的心”,使他们的婚姻得以维持。
对于显赫的蒙巴顿家族,在印度的生活犹如桂冠上的一颗宝石。而对于安妮·赖特这样的普通人,在遥远南亚度过的时光足以成为一生的羁绊。
安妮12岁时,母亲与世长辞,父亲无暇照顾她们,只得将姐妹俩送回英国。安妮表示,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和妹妹都无法适应故乡阴冷的天气和经常飘洒的小雨,无限想念在印度的美好时光,“我怀念印度的一切,气候、伙伴、仆人、乡村生活、狗、马,还有大象,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印度。”虽然英国已经不再是印度的统治者,对安妮来说,印度仍然是家。“当你在一个地方长大,那里就是你的家。那里有你熟悉的气候、语言和食物。”
如今,年过八旬的安妮在德里长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