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这么灭亡的(明朝灭亡的原因)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谢谢题主的邀请。
之所以有“明亡最可惜”这种说法的存在与盛行,竹史认为主要源于几个方面。
首先,明是宋垂八百年来,唯一由汉族人统治的统一大朝代
我们梳理一下时间轴:
清军入关,夺取北京城是1644年,而清亡于1912年,满清的在位历史为二百六十八年,有些学者认为,应从皇太极定号为清起算(1636),甚至由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起算(1616)时间跨度是二百九十六年。
明之前元,我们通常会说元短暂,是按九十七年算(忽必烈1271年—1368年)实际上如果从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起,蒙元史是一百六十三年,明兴之后,还有北元残存延续到1388年,共一百八十三年。
溯蒙元之前,康王南渡建立南宋是1127年,宋辽檀渊之盟是1004年。再之前,辽攻占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是947年,再上溯,辽建立是907年。
我们既不用遮丑,也毋庸讳言,在这八百年乃至一千年岁月里,北方草原民族的军事力量,总体是全面压倒中原汉族文明的。
其中唯有明,由朱元璋1368称帝,到1644崇祯自尽,共276年。处于蒙元和满清之间,是华夏这段非常漫长的被草原少数民族欺负、蹂躏、统治、奴役史上唯一的一段光彩时期,占总时长约四分之一稍多,三分之一不到。
毕竟身为华夏子孙,不为汉人这段逆行史骄傲,是很难的。岳飞百战百胜的骄傲也在于此。大胜仗太难得了!
其次,明的继任者满清,实在表现太烂,所以加深了惋惜感
清的烂,自然反衬出明之一朝,好像并没那么糟糕。尤其晚清的无耻跪舔,对比上晚明的刚烈不屈,实在有云泥之别,天地之悬殊。
这令国人每每羞愧万分,许多人情不自禁会生出惋惜之心:“那时候,这种事,要是明还在就好了。”诸如类似这种感觉。
也正是因为清的废,“不割地、不和亲、不赔款。”还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些虚话,才会被夸夸其谈说得那么响亮。实际这和“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之”,还差得有相当距离。但我大强汉也是卑躬屈膝忍对匈奴,和亲了好几代,才出来个刘彻的。
实际上明有点燥,绝对不完美,反倒有许多缺点,比如在领土野心上,就远不如清。清没打进北京前,它的势力范围已经远达青海与朝鲜了。清的最主要历史贡献,也就是跨过明朝,实现了对元大部分领土的继承。当然,还有两点,实现人口增长,民族政策处理得当。
但这都是国家历史层面的事,和老百姓几乎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大概有半毛钱),所以对普通人而言,从各方面来讲,清真是非常糟糕的一朝,明的好感度碾压暗清毫无悬念可言,所以才会有这个“最可惜。”
之三,明的灭亡包括南明覆灭,过程中有太多偶然因素
其中最大的偶然性,莫过于明末处于小冰河时期,发生了许多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变化。如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
有人解释为明火德,清水德,清得天下,运气好到爆棚,实乃天授神赐。个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这是满清残留的愚民教诲,才教会他们这么说的。
就像我们开始所说到的,由于骑兵这个兵种的发展和高速进步,近一千年,汉族打赢游牧是偶然,游牧打败汉族是常态。这没什么难为情的,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没野战力就是没决战力。
欧洲也是一样,作为冷兵器战争之王,骑兵这个兵种退出历史核心舞台,是重机枪规模出现后的事。
所以,虽然过程可惜,但是结果几乎必然。不用太纠结。
最后,明的文化影响力,与本身悲剧般的魅力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有非常多的裂隙与缺憾,这反倒带来有一丝悲剧美学的意味。
而且近千年文化继承主要来自于明国,二百多年的文化出产如《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西厢记》《桃花扇》唐伯虎,解缙,杨慎,都深深地影响着直至现在的国人。在思想上,现代中华民族与明是最较有同理心的。
这也是明让人觉得可惜的感性一面。
但是,归根到底,说明朝的覆灭“最”为可惜,竹史确实不一定认同。明从朱棣那里,就已经走在独木桥上,作为一个朝代,明对华夏做出的贡献,比它原本能做到的少得多。
所以,喜欢归喜欢,但明朝显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可惜。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互相交流一下感受!
明朝的灭亡让人感到可惜的就在于,他好像有机会实现自我救赎的。从李自成西安出发东征开始谈,当时李自成只有六万人,就因为在陕西实在穷的待不下去了,因为明末李自成也好张献忠也罢都是流寇,占了地方也不会或者懒得恢复生产,只能靠抢。陕西抢完了就去抢山西,当时出兵号称五十万,吓得山西明军直接投降。然后一路到达河北,河北重镇基本上也是望风披靡啊!结果李自成没费啥力气就到了北京,这时他发现一个严重问题:他本部才六万人,而投降的明军就有四十七万人,这样降军都找他要粮要饷!闯王根本负担不起,而且他人少,一旦不发粮饷闹出兵变,后果很严重。所以他到了北京后就要求和崇祯帝和谈,态度一次比一次好,最后也不造反了,主动要求归降,只要让自己带着原来的部队回陕西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