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说了算,后来的明朝皇帝却处处受文官集团的制约?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除了个人年龄和能力外,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开国皇帝基本上是靠一己之力打下和夺来天下的,因此,他的地位和权利任何人不容置喙和染指。而治世皇帝则不然,由于兄弟众多、竞争激烈的原因,要想登上大宝,必须在后宫或太监或大臣中寻找帮手,甚至结盟,如此上台后就必然牵扯利益分配问题,其权利被瓜分、受制约是正常现象,不被架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第二、政治上采取内外服制度,即京畿与封地相互倚重,组织架构采用内臣外臣设计,即太监、侍中等近臣与外廷大臣相互制约,这样的政治制度和权利架构,周朝就开始了,这两副挑担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出现皇帝被一方制约的问题。明熹宗朱由校,为了不受朝廷大臣制约,能抽出空来做木匠,同时还能说了算,硬生生捧了个九千岁魏忠贤,魏忠贤一己之力就可抗衡以东林党为首的外臣。
出自皇宫内院妇人之手的治世皇帝,不管哪朝哪代,只要不是天资特别聪颖的天才,只要继位有蹉跎,行政必然受制约,这是做皇帝的代价也是宿命。
以我之见 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马上天子,身经百战,其手下都是功勋卓著的武将,文臣也多多少少经历过战争,因而朱元璋和朱棣手下的人脾性还是相近的,文臣掌控局势是明朝土木堡之变以后的事
朱元璋 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安徽风阳人,政治家,军事家,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建立明朝,同年北伐元朝,结束元朝在全国统治。
朱棣 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 ,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南京,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曾多次派郑和下西洋,政治上设置内阁,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命人编纂《永乐大典》。
从生平事迹进行分析
朱元璋通过南征北战夺取天下,以及朱棣通过靖难之役,都是马上天子,在决策方面完全都是自己一个人决断,性格上也属于雷厉风行,不受底下人约束
从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朱元璋和朱棣都曾留下大量开国勋贵武将集团和靖难功臣,这些人在朝堂上有着巨大的话语权,可以制衡那些通过科举进入中枢的文官,此时,这些文官也未形成集团,但随着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役,大量勋贵集团被瓦剌杀死,朝堂之上只剩文官势力了
总结 所以朱元璋和朱棣办事顺利,不受内阁干涉,而英宗之后处处受到限制,明代政治发生了逆转
明朝尚武的皇帝其实也就4个,分别为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厚照。其中朱瞻基是难得的文武双全之辈、朱厚照是土木堡以后,唯一一个懂军事的。
亲自带兵上阵的有5个,除了以上4个,还有一个朱祁镇,虽然他不懂军事,最终酿成大败,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军事进攻态势,但是人家的确是亲征啊。
真正不受文官制约的,也不需要通过太监来也制约文官的,只有3个人。分别为朱元璋、朱棣和朱厚熜。
朱元璋和朱棣是马上天子,在他们的时代,文官势力相当弱小。甚至文官成为明朝政局一个影响深远的势力,还得拜这两位皇帝所赐。
首先,朱元璋如果不废除近2000年的丞相制度,他就不需要文官大学士这类秘书班子。
其次,朱棣这辈子靖难之役,完成了不可能的逆袭之后,五出漠北、三犁虏庭,过够了马上天子的瘾,但实际治国却丢给了文官集团,以至于最后选嫡也不得不向文官集团实质性妥协。
再次,朱高炽即位后,彻底调整了内阁班子,给予了巨大的品级地位和权力,让他们彻底凌驾于六部之上。原来的皇帝只要对付丞相一个人,后来的生于深宫的皇帝,面对的却是一个巨大而复杂,有的自己利益运作和不受皇权干预的晋升体制的文官集团。
最后,在朱棣死后20年后,之前朱元璋和朱棣用来制衡文官集团的武将勋贵集团,被朱祁镇同学彻底报销于土木堡,文官集团就逐步失去了制约。
好在当年和文官集团一起成长起来的还有另一个特殊阶层,那就是太监,当年在“靖难之役”中取得了关键作用。后来朱瞻基教他们读书,绝对不是因为好玩。
真正厉害的皇帝是嘉靖皇帝朱厚熜。这位权谋手段近乎达到明朝巅峰的人精皇帝,那真可谓“云在青天,水在瓶”。
朱厚熜刚进紫禁城,就让玩了一辈子鹰的杨廷和,被鹰啄了眼睛。靠一己之力,利用文官集团自己的武器“礼仪”,将整个文官集团打败,并且让他们实现了大分裂,并且将整个文官集团踩在了自己脚下,成为自己的傀儡。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