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取代明朝是历史的大退步(明朝被清朝灭亡的原因)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中国的落后,其实从元代就已经有了端倪,而在明代,这个落后的进程就在一点一滴的开始了。
元帝国的铺垫
蒙古人对中国的入侵以及元朝的大一统,其实都是落后文明对先进文明的征服,这个性质就和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颠覆和毁灭一样。
可以说,从隋唐至宋朝以来,中华文明五百多年的发展,都随着大元的一统而崩塌了。元代的政治具有极强的世家性质,类似于魏晋时期的中国政治。元世祖忽必烈并没有将大元彻底汉化,其中一大特点就是没有科举。当然,后来元仁宗重开科举,可以说是给了天下文人一丝慰藉,不过通过科举考上的官员终究在权力上是干不过世家子弟的。
而且为了平衡大元的根基,元代的科举是按照人种和地域录取生源的,其中蒙古﹑色目人考二场﹐汉人﹑南人需考三场。这也就是网上流传的四等人制的出处,其实只是针对科举罢了。
而且元代统治者为了方便统治,单纯的认为儒学是宗教,并且将理学设定为唯一的教派,三纲五常上升为教义,孔子被极度神化成了宗教领袖。有这么一个观点是任何哲学一旦过渡出了宗教,那么它必然会出现大批的腐败人员。也就是说,从元代开始,儒生中出现了腐儒。
所谓腐儒,就是顽灵不化、读死书、认死理、不切实际、只会空谈的儒生。他们只会照抄和守旧,不懂得变革,而一旦有人跟他们发生思想冲突,或者出现的事物超出了他们的认知,他们就会出面反对。典型代表就是明末和晚清那些反对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的老败类们。
不过纵然如此,元帝国对于的态度民间还是很包容的,只要你不搞事情,政府才懒得管你,这也是和蒙古人松散自由的游牧习性有关。再这样的环境下,除了蒙宋战争中丢失的科技,元朝整体的文学发展和科技走向也是持进步态度的。
明帝国的堕落
中国的正式落后是从明朝开始的,这个一点也不假。之所以会这样,和明初的种种政策是分不开的。社会底层出身的朱元璋眼界不够开阔确实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明帝国的走向,太祖皇帝在帝国的初期建设上太过于理想化。他所构思的明帝国,是一个百姓好好种地,附属国好好朝贡,普天之下皇帝最大,所有人都要忠于皇帝的一个闭塞社会。
明朝的闭塞从他严苛的户籍制度就可以表现出来,也是为了方便管理,明政府不允许自己的百姓到处走动,就算是为帝国运送食盐的盐商也要凭政府的票引走规定路线,途中不可擅自逗留。匠人和军户永远不可脱籍,却得不到更高的待遇,再加上被上级官员的欺压,就预示了明代军事的荒废和技术进步的停滞。
民间的船只不可以擅自出海,这点倒是不足为奇,但是先前历代都有民船可以凭票引出海经商,而明初是连这个条件也没有的,一直到隆庆开关,也只是漳州地形封闭的月港一处允许民船出海。
政治上,自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对文官势力的打压可谓是空前高涨,其高效率的厂卫活动以及可怕的文字狱,禁锢了明初文人的思想进步空间,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明代的文人在早期根本没什么哲学思想上的进步,一直到王阳明出现,儒学才开始缓慢的复兴。
可以说,如果没有大航海时代的冲击,明朝就是一个会在闭塞中彻底走向落后的帝国。事实上在西方商人和传教士第一次来到大明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了明朝军事科技落后和政府的苛政。
不过即使是大航海时代到来,明朝的态度也只是被动的去接受西方的事物,多数时间并没有主动的去探索。好不容易崇祯初年在徐光启和利玛窦的合作下,明朝嫌弃了一股西学东渐之风,却因为国家财政不足和刘宗周等腐儒的阻挠,最终中断了进步的步伐。
清帝国的挣扎
很多人把中国的落后怪罪给清朝,但是却不想想清初的政治都是跟着明朝学习的。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东南地区社会已经重现了宋代的繁荣,朝廷中文官势力虽然仍不及宋代时的庞大,但是也足以制约皇权的独断,总的来说,明初的闭塞在明末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因为明朝本身制度的缺陷,所有的变革都不会那么彻底。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一次重新洗牌,然后继承现阶段发展。不过这也是一个赌博,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保准新建立的王朝是个什么样子的。
结果很遗憾,新兴的清帝国重走了明朝的老路皇太极、多尔衮和顺治选择的模式,是明初的制度和八旗的结合。
不过正如小标题说的那样,清帝国一直在不断的挣扎。因为清代的皇帝面临的问题,比历代皇帝都要复杂。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皇帝,你的选择是抛弃本民族的传统彻底融入汉族,还是特立独行用不融合。少数民族对多数民族的统治,是高压还是宽容。面对活跃的世界,是开放还是闭塞。对待文人,是独裁还是共制。
如果说皇太极、多尔衮和福临时国家尚未统一还可以一切参考战时模式。那么当国家基本稳定后又要怎么走这个难题就要看下一个皇帝的决策了。从玄烨的政治生涯中可以发现,玄烨自己也是不确定,对待文人,玄烨的态度是先紧后松;对外开放却又是先松后紧;对待西方科学,玄烨是自己努力学习,却又在国家是否应该应用上犹豫不决;面对满汉矛盾,玄烨一直在尽力调解,却又不想失去满洲皇帝的威严。
到了雍正,态度又变成了内紧外松,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老爸给她留下了不少烂摊子。
乾隆年间,这个挣扎达到了最高峰。早年的乾隆,是个积极向上的君主,他平易待人,给大清创造了一个繁荣的盛世。但是从十四年开始,乾隆一改秉性,成了一个猜忌心很重的君主,对臣子的不信任以及对西方殖民势力的担忧,使得大清帝国越来越闭塞。最后变成了北京政府和广州海关对世界的认知一出现了巨大代沟情况。
可以说,清盛世三代帝王的抉择,使得大清帝国一直在反复中蹒跚前行,有科技的进步,却不能保持持续的进步。有文风的放开,却最终败给了皇帝的威严。再这样的环境下,大清的文人中出现了更多的只知道好好考试就好的腐儒,和大批量麻木不仁的子民。正如当初的明帝国那样,清帝国只是在范付忠被动接受西方的科技,却从来没有主动走出去。这种政府思想的局限性,最终使得中国在工业革命时期彻底落后给了欧洲。
结语
路后不是说怪谁,而是所有事件的集合加在一起凑成的。中国的落后,归根结底是因为元代的毁灭、明代的闭塞和清代的反复三个方面造成的。很显然,三个环节缺少一个,都不会促成这个结果。
误我中华者岂是一个明朝、清朝了事,罪魁祸首应该是“家天下”的政治制度,者种政治制度弊端多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非一篇宏篇大论不可,这里就不卖弄了,让历史学家们去论吧。
当然是清朝了!
明朝所僵化的是君臣关系,而并非他本身的治国理念有重大问题。可是,清王朝就不一样了,清王朝执政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奴化政策”。
有一个很简单但是也很揪心的例子。
在晚清时期,有一个清朝学子留学于英国,当时的这个留学生认识了一个英国当地的学生,巧合的是这个人曾经在中国留学,但是却不会说汉语。
这个留学生还极其纳闷的问道:
“你在中国不会说汉语,怎么和当地的人沟通?”
这个英国朋友笑了笑。并且说道:
“当他们听不懂的时候,用棍子打一顿就好了!”
这名清朝留学生在感到震惊之外后,随便便是一种极度自卑的羞耻感。当时的晚清国民在面对西方洋人的时候,甚至连一点反抗的意识都没有,他们脑子里面所能激发的潜意识最多就是顺从,或者默然接受这一切的不公平的欺凌。
加强皇权,禁锢思想。
这条深入帝王心的统治理念是每一位清朝帝王所必须学会的执政理念。
为了能够稳固自己的合法统治,清王朝在文字狱上大做文章,在民众思想上更是大做文章,禁锢其思想成为了最为稳固的“驭民之术”和“愚民之术”。
“文字狱”这项在中、上层知识分子思想领域的独特统治方式,屠戮士族之多让人汗颜,诛杀知识分子之多更让人汗颜。对于清王朝来说,只有加强王朝在民众思想上的禁锢,才能稳操胜券的保证自己的万年国祚。
在清王朝后期,大家在整个北京城甚至是各省大街上,所能看到的每一个普通民众的眼中,只有无望和呆滞。
没有希望的民众,也没有任何理想可言的民众。
帝国对于普通民众是思想的禁锢,直接导致了普天之下黎民百姓里骨子里的软弱。如果说那些王亲贵胄的软弱是他们正如游手好闲、好高骛远造成了,那么民众的懦弱绝对是王朝的奴化思想而造成。
在中后期的清王朝,那么王亲贵胄对于百姓的欺凌,这些习惯了欺凌的百姓们,甚至连一点反抗的意识都没有,留存在他们大脑中的潜在意识是:
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然后脑袋频频的撞击这地面,祈求他们绕过自己。可是民众不知道,他们确实这样懦弱,这些王亲贵胄对于他们的欺凌就日益骄甚,更让人发狂的是他们将这种欺凌当成日常娱乐活动的一种。
即便这些百姓的脑袋在青石砖上磕的叮当响,磕破了头皮,他们也仅仅是嘲笑一番,大步而去。
英国来使曾经在访华的记录中写道:
来到这个庞大帝国的时候,他原本以为这里的子民应该是生气勃勃,容光焕发的子民。
可是,让他失望和绝望的是晚清的民众看着西方的洋人甚至都不敢正眼的抬头看去,仅仅是低着脑袋,悄悄的看一眼。
等到西方的洋人走过去之后,他们才敢挺直腰杆看着这些西洋人的背影指手画脚。
王朝之迂腐,民众之懦弱。
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洋枪和洋炮之后,更加没有反抗和能力。而这一切若要论罪魁祸首,当属清王朝了,清朝帝王在将愚民之术驾驭的炉火纯青的时候,或许已经忘记了底层民众的思维已经彻底死亡。
关于拯救落寞王朝他们已经不在关心,他们所关心的或许仅仅是能够满足衣食住行这种基本的要求就行。
可是,这些他们也仍然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