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皇帝朱元璋:父母死后连葬地都没有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安徽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在此风云际会,无疑,朱元璋在其中最具传奇色彩。他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游方僧,一个类似于叫花子这样的人,最后走上了权力的巅峰。秦朝末年,在垄亩种地的陈涉曾经感叹地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来,他终于揭竿而起。朱元璋的出身和经历,对他后来的事业没有影响吗?要说朱元璋,就从他的身世说起。

说不尽的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事真不少。在他身上笼罩着重重迷雾,也笼罩了诸多的神秘色彩。为什么数百年来人们谈起朱元璋的话题来总是兴致勃勃,热衷程度始终不减?因为他的经历实在太神奇了。最贫苦的农民和富有四海的皇帝,最无助的游方僧人和拥有最高权力的统治者,最爱民的皇帝和最残暴的君王,种种相互矛盾、反差极大的形象都集中于其一身。

还有,是什么成就了朱元璋,除了时势之外,朱元璋有哪些过人之处?朱元璋雄才大略,而他的子孙却多有不肖,但是他建立的大明皇朝却延续了277年!朱元璋怎样为大明皇朝奠定了如此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的名字家喻户晓。在古今历史上,具有知名度和传奇性的人物,如果数出十个人来,朱元璋也应该算一个。他的奇都奇在哪里呢?最奇之处,就在于他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赤贫者,经过十几年时间竟然夺取了最高权力,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他前面有过陈胜、吴广,但陈胜、吴广在起义时毕竟还是个小头目,而且最终没有

成功

。在他前面还有过刘邦,而刘邦起事时是泗上亭长,一个地方小官。只有朱元璋,“不阶尺土”,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中国有一句老话,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用文言说,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朱元璋成为不甘于命运安排、赤手空拳打天下最成功的榜样。在中国的社会中,朱元璋的人生际遇,他的成功曾给过多少英雄豪杰以启示!

朱元璋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他以贫寒的底层出身,竟然一跃成为皇帝,建立起绵延二百七十余年的大明皇朝,在这个朝代里,中华文明又一次被推向辉煌的巅峰。他所建立的制度,奠定了明清两代的政治格局,他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影响了此后近六百年的历史。而这个皇朝深深打着朱元璋个人的印记。

许多朋友都到过南京,游览过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都知道明孝陵前面有一座大石碑,但是很少有人注意那碑上镌刻的是什么字。那座碑上只有四个字,每个字都很大很大。那四个字就是“治隆唐宋”。什么意思呢?那是称赞朱元璋对国家的治理比唐朝宋朝还要好。这四个字是谁写的呢?那可不是一般人,是清朝的著名皇帝玄烨,即清圣祖康熙皇帝。他曾经六次南巡,每到南京都要祭扫明孝陵,并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表示对朱元璋的尊重。玄烨是一个有胸襟有眼光的皇帝,他的话可不是随便说的。从朱元璋的作为和影响上可以看出,他是完全担当得起这四个字的。

但是,朱元璋又是一个被迷雾笼罩的神秘人物。他的身世,他的成功,他的种种故事,一代又一代,说不清,道不明。他还是一个人们对其充满争议、自身表现充满矛盾的人物。爱民,节俭,精力过人,智慧超人;专制,独裁,猜疑好杀。究竟哪些才是他的真面目呢?

我们就从他的出生和身世说起。

这朱家和朱熹根本不沾边

中国人有一个传统,就是喜欢修家谱,尤其是族里有人当了大官或是发了大财,成了后世家喻户晓的名人之后,更要显摆一番,叫大家都知道。在新修的家谱当中,修谱人要把自己的家族说得很是枝繁叶茂,灿烂辉煌。人们这样做的常规技巧就是要找一个曾经做过大官或者大学者等那种在历史上风光过一阵的人,作为自己的先祖。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当然也有些御用文人想给他修家谱。大家可以从常理上揣摩一下朱元璋的心理,他是不是也同样希望给自己找到一位很光鲜、很显赫、很辉煌、很拿得出手的先祖呢?

但是朱元璋的想法和普通人不一样。他的确曾经命令儒臣给他写自己的历史,但是这些儒臣要揣摩太祖的心理—应该写得好,还是写得不好?是不是应该把太祖早年间生活贫穷困窘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诉大家?如果写得很贫穷,太祖要是生气了怎么办?如果得罪了太祖,或许马上会给我们治罪,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因此这些人就对太祖的家世做了很多粉饰,总是说好话,说光彩的话。

可是没想到朱元璋却有更高的境界,他对儒臣们说:不能这样写家谱,要写,就必须实事求是地写,那种过于粉饰的文字,对后世子孙无益。他觉得儒臣们现在写出的这些东西完全是虚假的、浮夸的,不能给后世子孙留下虚假的史实,让他们来盲目地借鉴。他告诉修家谱的人们,你们一定要原原本本地把我的艰难身世讲述给后人。由此可见,明太祖是一个“圣睿之益圣也”,也就是说,是在圣睿之人当中最圣睿的人。

明朝有一位学者叫做郎瑛,他写过一本书叫做《七修类稿》。郎瑛在这本书中,对于朱元璋的身世,曾经做过一番评论。他说:“自古帝王之兴,皆位逼势敌,有以成其私志。”什么叫“位逼势敌”呢?就是有相当高的地位,有相当强大的力量,这样才可以和自己的对立面抗衡。任何一位帝王,当他能够抗衡对立面巨大压力的时候,最后才能够实现他的愿望。接着他说:“汉祖虽微,亦为泗上亭长。”什么意思呢?说汉高祖刘邦虽然出身低微,但他至少还是一个泗上亭长,也就是相当于现在我们基层的乡长、镇长这样一个职务,也属于国家干部,哪里有像我们太祖,这样不阶尺土而成就帝业的呢?“岂特有如我太祖不阶尺土者耶?”没有像我明太祖这样连一尺土地也没有的人。

现在的南京在元朝的时候叫集庆。在朱元璋蓄积了一定的军事势力,打下了南京之后,据说有一批在现在的江苏省句容生活的朱氏家族的群众,兄弟们一共四十多人,来到集庆找朱元璋。这些人并不是真心来参加朱元璋起义军的,而是想借助朱元璋的势力来给自己耀武扬威的。这些人触犯了朱元璋的法律,朱元璋就对他们毫不留情,严惩不贷,所以记载上说:“或不法,疏外之。”只要你犯法,不做好事,我朱元璋也不认你这门亲。这一个朱家之族是什么人呢?朱元璋的先世确实在这里生活过,于是有人就附会说这个句容的朱家就是历史上南宋的大学问家朱熹的后代。这个传说的起源是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想要给自己寻找一个光耀的始祖,史料上原话怎么说的呢?说:“上欲祖朱熹。”意思是朱元璋想要以朱熹为祖先。所以儒臣们就想要把他这一段事情,写在朱元璋的家谱里,给皇上贴点儿金。

那位给皇上写家谱的人,继续问太祖,说:“熹之后乎?”说您是朱熹的后人吗?朱元璋回答说:“否!”不是!斩钉截铁。所以那些妄意推测朱元璋想要找一个辉煌先祖的人,也就泄了气。这些说法,说朱元璋想要把自己的祖先描述得很辉煌,是一种传说,“盖瞽说也!”闭着眼睛瞎说。能够打下江山的明太祖还是非常自信的,“我就是我,我就是从社会最底层无依无靠,凭了自己的努力,凭了时势得到了我现在有的一切。”那些写家谱的人实在是不了解朱元璋的心胸。那么,朱元璋不是贴金者牵强附会出来的名人之后,那他究竟是哪里人呢?

贴士

自古帝王之兴,皆位逼势敌,有以成其私志。汉祖虽微,亦为泗上亭长。岂特有如我太祖不阶尺土者耶?夫起自庶人,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莫不夸张先世,照耀未来,至有妄认其始祖者也。岂特有如我太祖特述其卑微者乎?此可见天生豪杰,上圣之资,不可与常人等也。瑛伏读《御制集》中《皇陵碑》文,未尝不三叹三颂而已。惜世人只知其事,而又未知太祖先已命臣下为文,述亦详矣,仍以未称而自撰。此尤见圣睿之益圣也。

先是,下集庆,句容之族父昆弟四十余人皆来会,或不法,疏外之。闻之稗史曰:上欲祖朱熹,适徽人典史朱某,问之:“熹后乎?”对曰:“否。”因意寝。此盖瞽说。非知太祖者也。

—郎瑛《七修类稿》

淘金户穷得什么都没有

有一本叫做《翦胜野闻》的书,是明朝人徐祯卿写的。他在书里引用了《朱氏世德碑》来介绍了朱元璋的家世。这个《朱氏世德碑》当中这样写道:“本宗朱氏”,就是说朱元璋姓朱;“出自金陵之句容”,金陵是一个很宽泛、很大的地名,句容是金陵地区之下的一个小地名。

朱元璋的家里是做什么的呢?他家里既不是做官的,也不是读书人,而是“上世以来服勤农业”,自他的祖先以来就专门从事农业,也就是农民。朱元璋的五世祖叫做仲八,尊称仲八公,仲八公娶了陈氏,生了三个男孩子:老大叫做六二,就是朱六二;老二叫做十二,就是十二公;最小的一个,叫百六公。

那么,朱元璋的高祖是这里面的哪位呢?就是这个叫做朱百六的。这个高祖朱百六成年以后,又娶了老婆胡氏,生了两个孩子,老大叫朱四五,老二叫朱四九。这个朱四九就是朱元璋的曾祖父。就这样,从高祖、曾祖,一代一代排下来,到了他的曾祖朱四九,又娶了侯氏,侯氏一辈子生了四个男孩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也就是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

大家可以想啊,在当时,如果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长辈都应该读过书,知书懂礼,很可能会给孩子们起一个儒雅一点、有文化一点的名字,而不会像这样,几代人的名字都是凑合了事。他的曾祖父生了四个孩子,就叫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分析一下,就可以想见他们家境的贫寒程度。朱元璋的祖父,也就是这位朱初一,娶了王氏为妻,又生有两个男孩。这两个男孩一个叫做朱五一,一个叫做朱五四。

现在我们说得越来离朱元璋越近了。朱家因为贫穷颠沛流离,一再迁徙,他们在金陵句容的时候,是做什么的呢?淘金户。

淘金,这两个词大家都不陌生。现在我们经常说到什么地方去淘金、去发财,已经是一个引申的说法了。在元朝末年,淘金就是真的去从沙子里淘金子,没有任何的引申含义。淘金是个苦差事,怎么苦呢?因为按照元朝的户口制度规定,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户籍,有民户、有军户、有匠户,有淘金户、阴阳户、医户、儒户等等。一旦定下来你们家是什么户,就必须要做什么事,世世代代不可改变。你是什么户,就要根据你的户口,要向国家交纳有关的赋税。淘金户可不是为自己淘金,而是负责给官府淘金的。他们在泥沙当中淘取金子,用来交税。有金子好淘,可以交税;没有金子好淘的话,如何交得起繁重的税务?

但是朱家世代的户籍都是淘金户,故土的金子越来越难淘,生活根本无法继续维持,百般无奈之中,只得举家动迁,脱离了金陵句容这个地方,来到了现在江苏苏北的盱眙。现在我们如果有机会到苏北去,还可以在盱眙看到规模宏大的明祖陵,也就是朱元璋的祖先的陵墓,这是朱元璋当皇帝以后,给他的祖先修的。

朱五一的一家在泗州盱眙居住了一段时间,发现这里一样无法维生,于是再次举家迁徙。最后落脚到濠州钟离之东乡。朱五四一家则流落到了灵璧虹县,后来也随五一到了东乡。

濠州钟离之东乡,就在现在安徽省的凤阳县。这时,淘金户是不做了,改为种地,租种别人的土地。但朱家的生计依然贫困。朱初一死后,朱家的家境日益败落,朱氏后人在一路的迁徙中,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即将诞生。这家贫穷,却多子多孙。

朱五一娶妻刘氏,在盱眙生了朱重一、重二、重三;朱五四呢,娶了陈氏,在盱眙生了朱重四和一个女儿。到了钟离以后,朱五一的家里又添了一个朱重五。也就是说这两个兄弟生的男孩都按照老规矩,进行统一的排行:重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五。朱五四又在灵璧生了朱重六,在虹县又生了朱重七和一个女儿,迁到了钟离东乡之后,又生了一个儿子,按照排行的规矩,这个儿子叫朱重八,这就是我们要叙述的主人公—朱元璋。朱元璋的出生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元朝末年的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328年10月21日。

资料:

朱五一,娶刘氏,生重一、重二、重三,在盱眙

生重五,在钟离

朱五四,娶陈氏,生重四、一女,在盱眙

生重六,在灵璧

生重七、一女,在虹县

生重八,朱元璋,在钟离

资料:

与他同时代的人物,当时,

宋濂十九岁;

陶安十九岁;

刘基十八岁;

李善长十五岁;

汤和三岁;

元顺帝九岁。

由此看来,朱元璋就是普通平民家庭出生的苦孩子,他凭什么能够建立这些业绩呢?为什么一个这么强大的帝国能够被草野之民出身的朱元璋所取代呢?我们要从朱元璋的出生说起。

凡是名人都有种种传说。像朱元璋这样的奇人,又是大明皇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传说更是多如满天星斗。别的不说,有关他的出生,无论是民间口头相传,还是文人笔墨记载,都神乎其神。即便是明清两代的官方文献,也都把朱元璋的出生说得很神异。这些传说和记载,是真的吗?

因为是皇上,连出生都被神化了

在安徽地区,关于朱元璋的神话流传甚广,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作为朱元璋的家乡人,对本地出了个皇上,无不津津乐道,仿佛这个人就曾经生活在他们当中,而且曾经和他们一样普通、平凡甚至贫穷。而朱元璋与普通人的唯一区别是他身旁总伴随着灵异。

有一部明朝人写的讲述朱家皇帝家世情况的书,叫做《天潢玉牒》,里面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后世人称陈太后,但是当时还是个村妇而已)正在麦场上干活,忽然看到从西北方向来了一个道士。这个道士长得什么模样呢?修髯,也就是留着长胡子;簪冠,用簪子把头发梳起来插上;红服,一身红色的道袍;象简,手里还拿着一个象牙做的板子,一般当作记事本来用。这位道士走到近前,就坐在了麦场当中,拿出自己手中这个象简,又掏出几粒白色的丸子放在手里头。

陈氏看见道士手里的白丸,就好奇地问:“这是什么东西?”道士回答说:“这是一颗丹药,可不是一般的丸药,不过呢,你要是想要,我就可以给你一颗。”陈氏想也没想,就伸手接过来,放在眼前仔细地看了看,没想到这颗丹药就像有生命了一样,直接就跳进陈氏嘴里去了,她稀里糊涂地就给吞下去了。陈氏还没有闹明白怎么回事,再一看,道士也神奇地消失了。

这事过去了没多久,陈氏就莫名其妙地怀了孕。后来在生小孩的时候,据说有一股白气自东南方向上飘来,穿过陈氏家的屋子,并且伴随有异香,整整一夜都没有散去。

还有的传说更奇怪,说是在朱元璋诞生的时候,屋上“红光烛天”,就是说那房子上空的红光把天穹都照亮了。在他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皇觉寺(这个寺院的名字就很耐人寻味),寺院里的僧人被冲天的红光惊醒,都以为是“回禄”了。所谓“回禄”,就是火灾的代名词。一大群和尚跑到那里一看,结果根本没火灾,而是这户人家喜得贵子了。和尚们都是啧啧称奇,连声唱诵“阿弥陀佛”。

有这么神奇的出生经历,这个孩子当然是天赋异禀了。陈氏所生的这个小孩就是日后的明太祖朱元璋。

贴士

先是,陈太后在麦场,见西北有一道士,修髯、簪冠、红服、象简,来坐麦场中,以简拨白丸置手中。太后问:“此何物也?”道人曰:“大丹。你若要时与你一。”不意吞之,忽然不知何往。及诞,白气自东南贯室,异香经宿不散。

诞时二郎神庙徙去路东数十步,携浴于河。忽水中浮起红罗一方,取为襁,今名红罗幛云。圣祖始诞,屋上红光烛天。皇觉寺僧望见之,惊疑回禄也。明发扣问,告以诞。

—《天潢玉牒》

陈氏家里的境况很差,连温饱都算不上,纯粹属于赤贫家庭,但是刚落地的小孩,怎么着也得给他好好地洗个澡啊,于是陈氏就抱着刚刚出生的朱元璋,来到她自己经常浆洗衣物的河边,就在这儿开始给他洗了起来。

这时候就又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从河的上游正好漂过来一方红罗,要多巧有多巧,正好漂到陈氏的手边。她当时也没多想,从水里头把这块红布捞起来作为襁褓,给朱元璋包裹身子。大家细想一下,这可是皇袍加身的兆头啊!于是,在朱元璋称帝以后,这个地方被后来的人们传得神乎其神,并且从此落得了一个地名,叫做“红罗幛”。

正史,反映的是统治者的意志

听到这里,有的朋友就会提出问题了:现在你说的故事都是出于野史、笔记,可是我们看到的可是一部堂堂正正的正史—《明太祖实录》。

我要提醒大家认清这一点,正史是为当朝的统治者服务的。

《明太祖实录》是由明朝的建文帝(也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和后来的永乐帝(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先后三次来组织人手进行编修的。《明太祖实录》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从出生到最后起兵成功,做了皇帝以及做皇帝期间的所有政事,是一部大型的史书。有人觉得,这样一部正规的、官方的历史书,里面所记的还能是假的吗?

大家要记住,古代的官方文字,都是经过选择的。统治者对于自己有用的东西才要记述,没有用的反而要删除,需要为他们的统治制造言论的,他们要编造,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个《实录》竟然采用了当时民间流传的传说!所以《实录》当中也有母亲奇怪地受孕、朱元璋出生的时候满室红光等传说。

甚至到了清朝的时候,在官方修订的《明史》当中,居然也保留了这样一些记载。为什么清朝人也要这样记载呢?同样是出于他们的统治需要。你想,清朝的皇帝拿下了本来属于明朝的江山,明朝的江山是朱元璋打下的,朱元璋是如此了不起的一个人物,那么,取代朱元璋而得到天下的人,当然更是了不得。所以,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清朝的帝王就也指示史官,把朱元璋的出生经历,描写为皇权神授,弄得非常神秘。这实际上也同样是为了提高自己作为帝王的身份。

出生地:凤阳与盱眙之争

关于朱元璋出生地在濠州钟离之东乡这件事,在明初是没有疑问的。明朝大臣危素根据朱元璋口述写的《皇陵碑》中写道:“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明太祖实录》的一些记载也这样说。

但是后来,朱元璋的出生地在传说中逐渐发生了歧异,形成了一种“朱元璋生于泗州盱眙县”的说法,而且种种灵迹越来越丰富,二郎庙(土地庙)、红罗障、跃龙冈等地名都可以在盱眙地区一一找到。

看来,不论是濠州钟离还是泗州盱眙都想争得这份“龙兴之地”的光荣。

在明朝弘治年间的文人—文林的一本著作《琅琊漫抄》当中,对朱元璋出生于盱眙的种种传说所述甚详。他在书里记载道,明太祖朱元璋是出生于盱眙县灵迹乡的土地庙。当地的老乡们中间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朱元璋“生时夜晦,唯庙有火光”。生的那一天正是月亮不亮的时候,“夜晦”,意思就是当时没有月色,天非常黑,只有这个土地庙附近有一片红光冲天。“明日,庙移至东麓”,朱元璋一出生,这个庙自己就移了位置,非常神奇。而且庙宇移动了以后,庙原来所在的地方,大约有方圆丈许,从此,寸草不生。这个地方叫什么呢?叫灵迹乡。为什么叫灵迹乡呢?因为这里有神灵。

后来,到了正德、嘉靖年间,又是几十年过去了,又出现了更加神奇的传说。

泗州有一个杨家墩,墩下有个土窝,朱元璋的祖父曾经躺在里面休息。有两个道士经过这里,他们是师徒二人。师傅指着朱元璋的祖父躺着的地方说:“如果有人在死后被埋葬在这里,他的后代就会出天子。”徒弟问:“为什么呢?”师傅回答说:“此地气暖。不信你拿枯枝栽种在这里,十天之内一定会长出树叶来。”

这时候,朱元璋的祖父却突然从土窝里爬了起来,道士看了就问:“你听见我们的话了吗?”朱元璋的祖父假装耳聋,连连摆手。于是这两位道士在那里插了一段枯枝之后就离开了。朱元璋的祖父把道士的话记在心里,每天就在这里等候枯枝生叶。十天过去,那枯枝果然长出叶来。

朱元璋的祖父很有心计,他不愿让别人知道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就把长出树叶的枯枝拔去,又另外插了一段枯枝。两个道士又来到土窝处,徒弟就问:“为什么不生树叶呀?”师傅说:“一定是被在这里睡觉的那个人给拔去了。” 这时朱元璋的祖父又来到了土墩,他看事情瞒不住,就承认了。道士说:“你这个人有福,死了以后应当埋葬于此,你家将会出天子。”

朱元璋的祖父回家了以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朱元璋的父亲,朱元璋的祖父死后就被埋葬在这里。埋葬时,泥土自动壅起,成为坟堆。半年后朱元璋的母亲就怀孕了。杨家墩方圆丈许,至今不生草木,人们都说此墩有天子气。

贴士

泗州有杨家墩,墩下有窝,熙祖尝卧其中。有二道士过,指卧处曰:“若葬此,出天子。”其徒曰:“何也?”曰:“此地气暖。试以枯枝栽之,十日必生叶。”呼熙祖起,曰:“汝闻吾言乎?”熙祖佯聋。乃以枯枝插之去。熙祖候之,十日果生叶。熙祖拔去,另以枯枝插之去。二道士复来,其徒曰:“叶何不生也?”曰:“必此人拔去矣。”熙祖不能隐。道士曰:“但泄气,非长支传矣。”僧曰:“汝有福,殁当葬此,出天子。”熙祖语仁祖,后果得葬。葬后土自壅为坟。半岁后孕太祖。皆言此墩有天子气。仁祖徙凤阳,生于盱眙县灵迹乡。方圆丈许,至今不生草木。

—(明)王文禄《龙兴慈记》

你看,这些传说不是互相矛盾吗?一个是说因为土地庙东移而方圆丈许寸草不生,一个是说在朱元璋祖父的坟旁方圆丈许寸草不生。这传说的真实性不是令人怀疑吗?

到了万历年间,有一本书叫做《帝乡纪略》,把这些传说都完完整整地描述得非常清楚,而且正式把泗州盱眙说成了是朱元璋的出生地。这些记载一直传到清朝,清朝康熙和光绪年间先后两次编写的《泗州盱眙县志》都有这样的记载。

既然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朱元璋生在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一个说朱元璋生在濠州之钟离,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有这样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身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这是安徽凤阳一带乃至全国都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这首民谣所包含的社会意义,我们以后再说。我们先说这首民谣当中的一句话—“自从出了朱皇帝”,这句话明明说朱元璋生在凤阳,清楚无误。为什么古人会把这两个出生地混淆起来呢?我们还是从历史记载上考察一下,把它弄清楚。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濠州属于安丰路,下辖钟离、定远、怀远三县。濠州在唐朝曾经叫过钟离郡,在元朝叫过临濠府。而泗州则属于怀安路,泗州下辖五县:临淮、虹县、五河、盱眙、天长。所以当时钟离、盱眙两地决不会混淆。但到了明朝,情况发生了变化,钟离先被升为临濠府(吴元年),后又改名凤阳府(洪武七年),而凤阳府下辖五州十三县,包括凤阳县、临淮县、怀远县、定远县、五河县、虹县等县,所辖州中就有泗州,下辖盱眙、天长二县。这样,在明朝,无论是濠州之钟离,还是泗州之盱眙,都属于凤阳府。那么,说凤阳出了朱皇帝,无论是在盱眙还是在钟离都没出凤阳府,都没说错。

那么我们根据什么来确定朱元璋的出生地呢?我想最好的根据是朱元璋自己的叙述。朱元璋怎么说的呢?前面提到的《皇陵碑》中说:“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意思是说,他父亲五十岁的时候在钟离之东乡,朱元璋是在这个时候出生的。我们只能说,朱元璋对他父亲年龄的记忆可能有误,如果朱五四死时是六十四岁,朱元璋当时是十七岁的话,那么朱元璋出生时其父朱五四就不是五十岁,而是四十七岁。如果确如朱元璋所说他是生在钟离的话,那么他父亲肯定不是在五十岁时来到钟离。贫穷之家,生计难为,颠沛流离,迁徙不定,记忆有误或许是可能的。但是,既然重六、重七都不是生在盱眙,重八(朱元璋)就更不可能生在盱眙了。我们还是根据朱元璋说的“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来确定他的出生地就是钟离,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凤阳。

就这样,朱元璋的出生地之谜,我们已经初步破解了。那么,朱元璋出生以后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境遇呢?

既然朱元璋的祖父已经葬在了风水宝地杨家墩,肯定就要降生龙种。可是,这样一个家庭出生的孩子,怎么也看不出龙种的模样。其实,少年时代的朱元璋与一般孩子也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些顽皮的恶作剧,难道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帝王之相吗?既然是要做帝王的,怎么又当了和尚呢?

父母死了,连葬地都没有

朱家在朱元璋出生后十年,又迁到了钟离之西乡,后又迁到太平乡孤庄。这样搬来搬去,可见,朱元璋的幼年生活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他们在钟离十分穷,租种别人的田地,勉强维生。可这时偏偏发生瘟疫,“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大哥、父母先后死亡。朱元璋悲伤还不算,他们甚至没有地方埋葬自己的父母。田主根本不理他们的哀告,对他们“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在众人束手无策时,田主的哥哥发了善心,给了他们一块地,以下葬他的长兄和父母。

大家可以想象,家里一贫如洗,以求来的一块土地安葬自己的父母和长兄,埋葬的时候自然是非常凄惨。古人讲究礼节,要有一定的仪式,即使生前吃不到、用不到的东西,死的时候也要想办法给他上供一些。可是朱元璋连这样最简单的事也没能力做。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

没有棺木盛殓,只用破烂的衣被裹了尸体,用黄土掩埋了,也没有任何东西可用来祭奠。

大家知道,后来朱元璋可是做了皇帝的,皇帝在一般百姓的眼里是至高无上的真龙天子。所以人们对他父母安葬时候的情景,做了很多附会夸张,非常神秘,匪夷所思。

在传说里,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死了以后,是“贫薄不能具棺穿穴”,因为贫穷不能够准备棺材,也没有地方来作为墓穴。朱元璋和他的小哥哥商议,只好把他的父母、大哥埋藏在山谷当中。他们抬着亲人的尸体往山谷里走,走到半路上,突然绳子断了。小哥哥就跟朱元璋商量,想要再抬起来父母的尸体继续走。这时候,忽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朱元璋和小哥哥在树下躲雨,就听见空中忽然有声音传过来,什么声音?是神明在说话,说:“孰袭我土?”意思就是,谁在动我的土地啊?又模模糊糊地听见他们说到朱元璋父亲的名字,说“为若人则已”,意思是如果是这个人动了我的土,那就让他动吧,没关系。神明所说的“这个人”自然就是指朱元璋的父亲了。

这样看来,当时朱元璋和他的小哥哥要埋葬他的父母的时候,他们所到的地方,是有神呵护的。神说着说着,扬沙折木的大风就来了,把地上的土掀起来,把树木摧毁,刹那间一片天昏地暗。等到风停雨住,朱元璋他们再看父母的尸体,已经陷到了地里,四周涌起了土,把他的父母埋葬了。这个地方在哪里?其实不是什么真正的神佑之地,而是田主的哥哥送给他们的那一块安葬父母的土地,也就是现在安徽凤阳的皇陵所在。

贴士

淳皇帝及后疾疫死,重四公继之,贫薄不能具棺穿穴。太祖与仲兄谋草葬山谷中,行未抵所而绠绝。仲返计太祖,视尸。忽风雨雷电,太祖避树下,闻空中神语曰:“孰袭取我土?”仿佛有应者,具淳皇帝讳。神曰:“为若人则已。”已而,暴风扬沙折木,天转晦。比明,往视之,土裂,尸已陷。田伯刘大秀遂归其地而弃责。今凤阳皇陵其地也。

—(明)徐祯卿《翦胜野闻》

朱元璋本人的回忆写得非常清楚,说自己的父亲、母亲死的时候埋葬得如此凄惨。民间传说偏要把朱元璋父母和他的长兄去世的时候,安葬的情况描写得如此神化,这反映出普遍的皇权神授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