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大师的民国和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这两个时代有什么相通之处?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乱则思安,穷则思变”。我认为这句话,用在民国和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恰当,民国时期的史学家吕思勉的一句话,深深的影响着我,“中国人缺少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这是何等高明的见识!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更不用说了,光是一部论语,就已经够人受用终身,更不用说商鞅变法、孝公强秦了。

乱则思安

民国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乱,换种说法就是都是乱世,民国有军阀割据,春秋战国时期有诸侯争雄。

民国时期,中国不仅有内部征伐之乱,也有外部侵略之忧,面临国家生死存亡之时。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涌现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印证了英雄生于乱世的这个道理。他们并不隶属于任何势力,他们只有一颗爱国报国之心。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连年征伐,天下大乱百姓民不聊生,需要在各个方面达到统一安定,尤其是思想上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为诸子百家的诞生也创造了客观条件。最终秦国经过第六代君主励精图治,依靠秦法秦军一统天下。

穷则思变

这里所谓的穷不是贫穷,而是思想的贫瘠,在民国和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贫瘠问题是急需要解决的,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丝毫不弱于物质上的贫乏。

要想改变,首先是思想的改变,然后才能有行动的践行,这是我所体会到的,在民国和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兴旺兴盛,就需要在思想认识上做全新的变革,达到全新的高度,去求索,寻找救国救民救世的正确道路。

可以说这种需求并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条件逼迫的,只有人在受到逼迫的时候,才能爆发出他自己真正的力量,这也是我最近所体会到的。

无能不足以立世,无德不足以修身,无思不足以求变,无为不足以求安。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春秋战国和民国时代的相通之处有很多,我觉得主要有三点。

均在承上启下时代

春秋战国处于东周时代,在平王东迁之前西周王室对各诸侯的控制力或者说是权威都很强,基本上权力在中央,在公元前707年,郑庄公打败周王室,从此周王政令不出王幾之地。接下来开始了几百年的春秋战国互相征伐的时代,天下乱世既出,各家思想便应运而生。而春秋战国之后是秦汉一统,所以算是承上启下的时代。民国之前是晚清,虽然晚清没落,但清朝也曾强盛,也是难得的大一统,而民国时代军阀混战,大师辈出,其后是共和国,所以也是承上启下的时代。

都是战乱不断,诸侯割据

春秋战国就不用细说了,1800余个诸侯国,经数百年互相兼并,战国只剩齐、楚、秦、燕、赵、魏、韩、卫等几个诸侯,期间多少故事,多少战争,难以详尽。而民国时期,先是北洋政府与南方革命政府对峙,西边是各个割据势力,后有北洋各大军阀和南方对峙,又有中原大战,期间各方均为一己之利发展自己,而民国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思想大开放的时代。

相对来说学术自由

春秋战国,由于残酷的战争不断,各诸侯国无论是贵族还是农民,都对周礼淡忘,甚至是礼崩乐坏,孔夫子才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慨,于是为了发展,各种思想便大肆发展,像法家学说、墨家学说等都是应运而生。再来看看民国时代,民国时代也是战乱不断,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学术相对自由,在清朝将近300年的思想统治后,中国人一旦遇到自由,便会有震惊天下的成就,民国便是如此。这些就是我的看法,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评论区留言讨论!

民国出大师这个结论本身是存疑的。

民国存续三十八年,在科学技术上几乎一无所成,终民国三十八年,工业能力从未超越过清末。事实上,民国的科技实力,民生发展是不如清末的。

现在之所以说民国出大师,主要是所谓的国学,文学和艺术方面有一些大师。而纵观历史,出这方面大师的时代,大多是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的时代。民国三十八年历史恰恰是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的三十八年,文学家们可以躲在张大帅的地盘骂马大帅,骂得畅快淋漓,这时候就出来文学精品了。我们后人看文章确实看得爽,但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也就是真苦。而你我都是普通老百姓,不是吗?

另一方面,民国出一些大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当时太落后了,谁去西方学习一点先进知识,回来就能开创一个学科,也自然成为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