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疆域,无论人力物力,大明实力远在满清,为什么一败涂地?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存此情况吗?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明朝被清朝轻易的取代,是特例。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少见的″以蛇吞象″!

那么人多物阜的明朝,究竟是因为什么会被最无可能占据整个中国的清朝取代呢?个人浅析有如下几点原因。

1,明朝的立国己久,积弊甚多。自嘉靖之后,皇帝日益不称职,甚至是玩忽职守!爱炼丹的有(嘉靖),当宅男的也有(万历),热衷于木工制造的还有(天启)!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崇祯还想干点实事,但是却由于明朝积弊太深己无力扭转颓势!

2,明末水旱虫雹天灾不绝,引发民不聊生。老百姓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按常理,政府应该赈灾和减免税赋,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但政府不仅不能抚恤百姓,反而加派″三饷”!逼得北方大地流民四起,直接动摇了国家的根基!

3,明朝政府官僚腐败,上行下效。长朝积弊己无可救药!而朝中高层们却又不以国事为本,偏爱党争内斗,党同伐异!造成了不能团结起来共度时艰的结果!即使到了南明初建时,这一惯性仍末得以纠正!至令南明短短数年即灭亡了。

4,农民军在明朝内部的四处攻伐,牵制了明朝大量精力,消耗了本来就不足以支持两线作战(同时对清和农民军)的资源。可以说明朝最终是″穷'死的!如果没有农民军在内”摇根”的话,清朝想轻易的占领北中国也不容易,何况吞并南明?

5,明朝廷的频繁失策和朝臣內讧以及应对天灾不利,失去了许多人心的支持。这点从李自成攻击北京时,勤王之兵阳奉阴违,朝中大臣叛明投顺,京城百姓也随风而倒就可看出来。

综合上述各点:明朝的失败是由于君臣不合、上下离心、內外骚动、天灾频起、腐败无能等情况而导致的!而就在明政权摇摇欲坠的危急情况下,李自成给了它致命的一击!然而一击之后,因为李自成的失策。致使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正处于崛起之势的而且准备多时的清朝顺势而为,在大批投效的明军将卒的″带路″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迅速歼灭了李自成、张献忠及南明等”有体系的抵抗力量″!在此之后,残余抵抗者己难成气候,清朝终于蚕食鲸吞了明朝天下…

明朝和清朝是两个先后不同的朝代,怎么比较他们的国力。如果是拿最鼎盛时期比较,清朝完全不逊于明朝。如果拿明末与清初相比,山河破碎到无法收拾的明朝更是完败。所以不存在大明远在满清之上的说法。

从天时上来看,一个是日落西山,一个是蒸蒸日上。王超周期律的本质是封建土地所有权制度,无法解决日趋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大量财富聚集到少量的地主阶层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逐渐转变为流民。再加上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天灾不断,时局更加动荡不堪。

因为没有完善的财税制度,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的长期对峙中往往不占优势。但皇太极对满清进行了封建化改革,建立了类似于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重用了一大批有谋略的汉人。一个朝代的初期就像一个新的创业公司一样,干劲足,凝聚力强。而且皇太极也不用担心政治腐败,贫富差距等中后期才会有的朝代病。

从地利上来说,满清的骑兵打胜了就打,打败了就跑,进退自如。而明军却只能四处设防,疲于奔命。这对财政薄弱的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消耗。尤其是清拿下辽东半岛以后,东西连成一片,对北京形成合围之势,京城的失守已成定局。

从人和上来说,明的官僚阶层离心离德,他们宁愿把钱捐给农民军,也不愿意拿出来守卫北京。谁也不愿意与大明这艘即将沉陷的巨轮共存亡,早已想好了明亡之后的退路。这也印证了孟子的话:“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为寇仇。”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的农民流离失所,不得不走向起义的道路。其实,纵观历史,汉人政权但凡是被异族打的睁不开眼,都是内部出现了问题。抗日战争不也是如此吗?逼迫崇祯自缢于煤山的并不是皇太极,而是李自成。

明朝的各种体制弊端,到了明末已经积重难返。必须经过一次新的社会再分配才能解决,那就是建立一个新朝代。即使没有满清,明朝也无法改变覆亡的命运。

历史,素颜一些会更美。我是素颜历史,期待您的关注。

明朝的国力远胜于清,此话只说对了一半。在清政权完成封建化改革之前,它对于明朝的优势建立在纯军事领域,国力,人力,物力,生产力等方面都比不上明朝。但这个情况在皇太极对清政权进行封建化改革之后,彻底扭转,不说清朝的国力胜过明朝,至少已经不再畏惧与明朝长期进行消耗性对峙。

当然,这是后话,在此不多赘述。为何明朝坐拥广袤土地(相对于清朝的东北一隅),却最终无力与清军抗衡?

明朝政权,从建立之初开始,便抛弃了传统中原王朝“开放”的姿态,而将整个帝国锁起来,通过禁止帝国与外界进行民间的接触而达到对社会的完全掌控,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朱棣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实际上是对官方支配对外活动的一种巩固),以及朱瞻基时期的全面收缩,都证明了这一观点。这样做的后果,是民间持续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这种压抑一旦到达一定程度,便会触底反弹,形成一股不可抵挡的反抗力量。朱元璋的卫所制度,军户制度以及户籍制度,都是对于百姓的严密控制之法度,这些规制造成了军户,农户等不断逃跑,四处流窜,形成流民,最终颠覆明朝的统治。

明朝对民间的严密掌控,不仅压制了百姓的自由,同时也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自宋元以来繁荣的商业,在明朝初期深受打击,直到明末才缓过劲来。这也使得明朝的税收来源过于单一,极其以来农业税,而明朝的农民因为受到极度的压制,所以生产积极性并不高,所以,明朝的税收普遍不高,以张居正时期为例,当时的明朝税收达到巅峰,不过五六百万两白银。这种薄弱的财政,在面对各种大型突发事件时,显得苍白无力,无可奈何。

另外,军户制度,和卫所制度,同样导致了两个问题:

  • 第一,明朝的卫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了卫所军官的私人财产,军户不断沦为军事农奴,甚至军官的家奴;这使得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迅速衰退,朱棣时期这种苗头已经显现。后来的安化王叛乱,也是和卫所士兵不堪重负有关。

  • 第二,卫所的军田逐渐成为卫所军官的私人财产,朱元璋一开始设想的“军队自给自足”的构想彻底失败。

  • 第三,明朝后期吃空饷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不仅仅造成了军队实力的进一步削弱,也使得明朝的国库收入变相落入各个中级军官的私囊。

以上,是对明朝整体状况的分析。这说明,明朝的制度设计在一开始就存在问题,它的形态已经不同于传统的中华帝国的形态。

这种种的弊端,积累到明朝后期,大规模的矛盾一浪接着一浪爆发,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因此,与其说清朝的崛起时因为明朝无暇自顾,不如说是因为明朝的无力自顾,因为它的内部出现了太多问题。

朱瞻基登基后,实行了全面大收缩的战略,将所有力量集中收于传统的汉族聚居区。此时开始,辽东半岛再往东北,明朝的势力大为削弱,明朝对于这些地区的控制,主要是依靠女真的酋长。包括后来的李成梁,他处理女真事务的原则,也是扶持一部打压其他部落,此措施在一定时间段以内,的确有用,但是,一旦女真出现一位成吉思汗式的人物,女真便会统一起来,成为明朝的大患。果然,努尔哈赤的异军突起,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总结全文,可以得出一句简单的结论:明朝自身的制度设计缺陷,为自己树立了无数潜在的敌人(外族,以及内部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敌人最终会在某一时间点同时从潜在变为现实,一到这个时候,大明王朝,神仙难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