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内阁影响力的演变上,是否可以看出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明朝的覆亡?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终明一朝都谈不上内阁制,因为明朝内阁不是由选举产生,而是由皇帝或者先帝来任命的,能任命也就能罢免。即使进了内阁,还要讲学历、讲资力讲辈分。内阁也好司礼监也好都是为皇帝打工的高级团队。
明朝信奉的还是传统的三纲五常,而皇帝就必须为三纲五常作出表率。终明一朝内阁与皇权之间的冲突都是围绕三纲五常展开的,对国家是否有利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符合传统符合规矩”。
这就为明朝的固步自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了。
土地的兼并导致了流民的陡增,财务上的漏洞多样性导致了中央并不富裕,即使出现了张居正这样的政经权臣,也无法和这个体制相较量,因为要让中央有钱,就必须得亏损这个体制,所以张居正一死,树倒猢狲散,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军事上军屯制在初期都能发挥入则为农出则为兵的优势,但是和平一段时间也会出现土地兼并,人员流失,不仅如此,还谎报人数克扣军饷。和北方游民打交道也过于苛刻,原本开放互市鼓励移民就能极大的削弱蒙古、东北、西北的南下企图,却要做出死战到底的决心,值得称赞也十分愚蠢。法制是空白的,三纲五常才是正统,这就相当于推动了人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明亡还有很多因素,比方说瘟疫、小冰河、崇祯的刚愎自用、言官贪赃、武将无权,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在上面的黑体下划线。
从内阁来看明朝的灭亡,确实是能看出历史关键所在。明代的内阁制到张居正失败的时候,已经开始出问题了。张居正以前,是大家都去争着做首辅,无论是张璁、夏言、严嵩、徐玠、高拱、张居正,现代对他们的忠奸评价,好人坏人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敢于担当,可以说严嵩做奸臣,是敢做敢当的;张居正搞改革,那更是有担的人。
但张居正以后的内阁和首辅,气质完全不同了,因为张居正的失败,使大臣清醒了过来,内阁首辅,只要是敢担当,有抱负,下场就很惨,大家都不愿意出头。大多是得过且过,混官场生涯,没有什么政治抱负的人,万以申时行为代表,申时行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首辅,其实他不算是个坏人,他费尽了心力,只是想做个和事佬罢了。
以后的首辅,那就一代不如一代,但共同点都是没有勇于担当的气质。被后人视为崇祯朝最大的奸臣首辅的周延儒可以说后期首辅性质变化的是一个典型。周延儒其实也不怎么大奸大恶,就是贪恋权位,没有政治立场的人,就算是做坏事,也做得扭扭捏捏的,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但内阁不是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其实跟导致内阁制度崩坏的原因是同一个东西,就是明代中后期日益膨胀的皇权与皇帝日益下降的执政素质之间的矛盾。换句话说,皇权越来越大,而皇帝的素质却越来越差,到崇祯上台后,皇权达到最高峰,这时内阁已经成了摆设,连宦官集团也因为魏忠贤的覆灭而退出了权力中枢,这对皇权来说是走上了死路。
因为内阁和司礼监分享一部分权力,就意味着可以分担一部分的风险,崇祯时代成了原来还可以由内阁和司礼监来分担的部分风险,全部压在了皇帝一个人身上。可以说,崇祯不是没有一些“对”的想法,比如说与后金暂时议和,在起义军兵临城下前迁都等等,但没有风险分担机制,这些决策全都胎死腹中。
明朝前期的皇帝都是很勤勉的,每天都有早朝,午朝,故而才会有洪武盛世、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行。而到了中后期,如明武宗创建了每天不上朝的先河,到明世宗时期,虽然嘉靖皇帝二十几年不上朝,但是并不代表他不治理天下,他当政的四十五年里,大权永远在自己手里,二在这期间内阁的重要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这加固皇权,使得政令皆出内阁。万历朝时,首辅张居正讲内阁的权利推倒了顶峰,但到了万历中后期,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因为和大臣赌气(皇储的原因,明朝皇帝继承全部是嫡长继承制,万历要立福王,群臣要立长子),而在这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万历皇帝真的是不管不顾朝政,在万历三十几年的时候,两京六部缺员接近一半,但是朝廷依旧能够正常运行,这主要就是内阁的作用,朝廷可以正常运行,而且也没有人可以推翻政权。而这也引起了党派之争,相继出现了东林党、齐党、楚党、昆党、浙党等,而党派之争,即党同伐异,使得明朝在不断的内耗,尽管在后期有崇祯皇帝的呕心沥血,但他性格多疑,且刚愎自用,虽有心振兴大明王朝,但无奈明王朝因为党派之争以回天乏力。固有一句,明之亡,实亡于万历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