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知乎(如何评价明朝知乎)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明朝的制度顶层设计有缺陷,又不具备纠错能力,最后明朝政府财政崩溃,加速了其灭亡。

朱元璋使明帝国丧失了铸币权。

朱元璋一方面拼命印钞,另一方面规定民间缴纳赋税时要求70%必须是实物或者金银,宝钞使用不得超过30%。——这种只印钞不回收的玩法,他还没死,这个宝钞已经沦为废纸。

纸币变成废纸,铜币也不发行,民间就自发将金银作为流通的货币。

中国不但缺铜,更缺银。银两的供应主要靠外贸流入。

到明朝中叶,有学者估算,当时中国的白银数量要占全球的一半(依靠海贸线路,中国大量商品流出,欧洲大量白银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所以明朝通货膨胀得厉害——明天启六年,1两白银可以购买1石粮食,到了1908年,1石粮食需要3.895两白银。

虽然外贸换取的白银堆积如山,但是与明朝财政收入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以天启六年为例。当年明朝财政收入——包含米麦2600万石,军屯400万石,盐税200万两,税粮折收的金花银100万两,茶税10万两,还有纺织品等各种实物折算的约几十万两。

上述说明什么?明朝是一个完全依赖农业生产的税收结构!

商税为0,关税为0,茶税只有区区10万两!

明朝政府没有关税!——这是朱元璋留下的政治遗产。

同时,明朝官员士绅不纳税,这也是自古以来的事情,也就是说官员与中举的读书人田地不纳税。

这是国家财政的一个特别大的漏洞,所以,很多有田地的农民“自愿”将土地“投献”给官员——

就是自耕农与缙绅合谋瓜分政府的税收。

因此,历朝历代的土地兼并情况越来越严重,政府财政收入也急剧下降。

明朝还遇到了一个贪财的皇帝——万历皇帝。

万历光给自己修陵墓就花了几百万,自然觉得钱不够花,于是派出太监兼并更多的店铺作为皇店,兼并更多的田地作为皇庄,海域就是开矿收矿税。

上梁不正下梁歪,于是土地兼并就愈发严重。

从万历46年开始,明朝陆续加征三种新税:辽饷、剿饷、练饷——史称三饷。

1580年—1644年气候严寒导致北方农耕收成锐减,叠加土地兼并以及三饷的加征,直接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

而明代财政支出主要就是军费、官员俸禄与皇室开支,对民间救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到1602年,明代皇室支出已经达到1526万两白银,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例高达52.89%。

从万历皇帝后期,明朝财政年年赤字,政府不会举债也没法再印钞,只能大规模削减开支。

政府驿站就被砍掉了——李自成同学失业了,一怒之下就参加了农民起义军。

然后是拖欠军饷——所以明朝军队士兵士气低迷、一打就垮。

还有拖欠官员俸禄——直接导致明末贪腐成风。

到了崇祯后期,藩王的俸禄也没钱发了,各个潘王就去收买路钱,或者就去抢农民的土地。

整个社会秩序已经濒临崩溃。

因此明朝的覆灭是财政危机导致的社会治理危机,同时让明朝廷丧失了对帝国资源的动员能力。

“无名将、无明君,无名人”是高晓松在其《晓说》中对于明朝的评价,但笔者认为此言有失公正,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其为整个中国发展的贡献度是极大的

体现在国家精神、科技发展、文化进步三个方面


  • 国家精神——君王骨气&名臣精神

太祖皇帝遗训:“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

永乐大帝提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所以,终明一朝,国祚276年间,英宗被俘坚决不投降,于谦为国守住北京抵挡也先。末代皇帝崇祯城破国亡前夕自缢景山,誓死不降。

这是大明天子的气度,也是祖上传下来的血性与骨气

明朝自废丞相以来,建立内阁设置首辅,并于200年间涌现了无数的名人能臣

延续国祚五十年的一代名相张居正

隐忍为国除奸相严嵩的徐阶

誓死保国拱卫京城的正臣于谦

反抗阉党至死不渝的忠臣杨继盛

名臣如盛开的鲜花,绚烂又繁多,无一不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科技发展——大航海时代&科技繁荣

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沿海,开创了近乎超越世界的大航海时代

堪称无敌的巨舰、规模空前绝后的水师部队,强大的海战能力,无一不代表了这个时代最高的海上霸主地位

而军事层面,大量火器的使用,如三大营中的神机营配备先进的火铳。京城城墙之上的红夷大炮,广泛应用于实战中的三眼神铳和小佛郎机,也都展示了军事水平的快速发展。


  • 文化进步——最后一个圣贤

终明一朝,名人才子如唐伯虎、杨慎、解缙等层出不穷,又有堪称中国古代最强驴友的徐霞客,但他们的光辉都不如一个人,不,应该是圣贤。

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腰间挂有一个名牌,上述八个大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守仁,别号阳明先生,是影响最为深远,传播最为广泛的思想家、艺术家、军事家

其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将儒家文化发展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

是可以同孔子、孟子、朱子一并称为圣贤的人物


明朝无论军事实力、科技发展水平或是文化发展都堪称是自元代以来有了极大的进步,所以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借用康熙大帝的一句评价,那就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如果给明朝一个综合评定的话,就是一个总体保守、黑暗。在大部分时候,万马齐喑,后期依靠国际地缘政治的发展,获得了一些看似喜人的出彩之处,但并不能挽救其本质。

明朝建立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外部世界文化入侵的反击情节之上。虽然元朝本身的统治未必多残暴不仁,但随着其社会解体,这种文化不自信造成的巨大反弹,在明朝就非常明显了。

所以,明朝是一个万马齐喑的时代。对于很多宋元时期开始进入东亚大陆的文化与技术,吸纳一些后,进行整体性压制。一些先进技术在明朝逐步失传,或是停滞不前,没有继续发展。尽管在建立的早期,依然依靠元朝留下的技术老本,进行了一些努力性的尝试,但终究抵不过得势的儒家士大夫集团的数量优势。

其结果便反应在明朝的历史本身。恶劣的财政状况、退化的技术水平、更加恶化的民间生态环境。文化与学术的保守倒退,统治者的残暴不仁,儒家士大夫们的精神沦丧。

明朝还是一个军事衰退特别早的朝代。这种衰退不仅仅是地方军事力量被压制的结果,也包括了皇权直属中央军部队的迅速退化。基本上,第三代皇帝朱棣一死,军队整体就没什么活力可言了。好在周边环境下没有强敌,才一直浑浑噩噩到土木堡后才暴露出来。

明朝同样是一个压制地方活力到极端的时代。东南沿海的经济被海禁摧毁,中原经济被藩王繁殖与卫所制度搞乱。大运河则直接毁灭了淮河流域的生态。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明朝的财政危机,让国家实力与民间财力都越来越破落。

当然,在明朝的中后期,靠着国际上地缘政治的发展。明朝开始获得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并参与了国际经济发展后的红利。只是这点微小的成就,终究不能改变总体情况。挽救不了明朝破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