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为何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的吗)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明王朝与清王朝,都过有海禁,哪一个王朝的海禁更加严厉呢?或者干脆点说,哪一个王朝更加闭关锁国呢?
1、先来比较海禁的形式。
明朝的海禁形式是“太祖定制,片板不许下海”;清朝的海禁形式是“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一样一样的。
除了严禁片板、片帆下海,明朝还将沿海海船“悉改为平头船”,因为平头船无法作远洋航海。又禁民间制造双桅、三桅大船,“将沿海军民私造双桅大船尽行拆卸”。清代也有类似的禁令:“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为彻底杜绝渔民与海商出海,清王朝还在顺治十八年(1661)推行更严酷的“迁海令”,强制沿海居民迁离故土,禁毁海边房屋与船只,沿海岸线制造出一个漫长的无人区。这一招比朱元璋还要狠。
比较下来,清王朝的海禁比明王朝更严酷、剧烈。
2、再来比较海禁的目的。
明初实行海禁的目的,是为了防范东南沿海张士诚、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后来据说又是为了打击倭寇,但明代的倭寇,实际上多是沿海走私团伙,是海禁逼出来的。用禁海来对付倭寇,大明君臣的智商需要先充充值。清初施行海禁,是为了防范以郑成功为首的反清势力。总而言之,明初与清初,海禁的目的是差不多的。有一些明粉喜欢出来洗地:大明的海禁是防倭寇,清王朝的海禁是闭关锁国。这么洗非常无耻,连基本事实都不顾。
3、接下来比较海禁的时间。
清代的海禁从顺治十二年(1655)开始,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结束。大约是30年时间。明王朝的海禁至迟在洪武四年(1371)开始,至隆庆元年(1567)结束,时间大约是200年。这期间,禁令当然时松时紧,走私活动也是屡禁不止,但禁海令是一直存在的。不要用走私的存在来否定海禁的存在。
有人反问:明朝不是有郑和下西洋呢?怎么禁海了?是的,郑和下西洋之时,明王朝仍然禁海。请注意,郑和下西洋是官方活动,民间的航海与外贸是受到严禁的,朱棣即位之初,便下禁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五年(1407),郑和首次航海未久,朱棣又下诏强调:“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可谓“只准郑和出海,不准百姓放洋”。
4、最后比较放开海禁之后的情况。
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结束海禁,宣布开海:但出海的商船规格与船员规模均受限制:“商贾船许用双桅(换言之,即不准用双桅以上),其梁头不得过一丈八尺,舵水人等不得过二十八名;其一丈六七尺梁头者,不得过二十四名;一丈四五尺梁头者,不得过十六名;一丈二三尺梁头者,不得过十四名。”
放开海禁次年,清廷又在厦门设闽海关,宁波设浙海关,广州设粤海关,上海设江海关(一说江海关初设于连云港的云台山,后才迁至上海),管理海外贸易,史称“四口通商”。但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又将“四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只准许西洋商船在广东口岸互市。直到晚清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一口通商”才变成“五口通商”。
总的来说,清王朝放过海禁之后,既谈不上闭关锁国,也谈不上门户开放,处于半封闭半开放状态,然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迫着打开门户,这个过程非常屈辱。
那么明王朝呢?
隆庆元年(1567),明王朝终于采纳福建地方官员的建议,宣布开禁,“准贩东西二洋”,允许海商前往吕宋、苏禄等东洋诸国与交址、占城、暹罗等西洋诸国贸易。 史称“隆庆开关”。
不过,“隆庆开关”也是有限度的,完全不可跟宋元时期的开放格局相提并论。首先,开禁的港口只有福建的一个月港,其他港口并未开放;其次,即便在月港,也只是准许海商出海,而不准蕃船住舶,当年的荷兰商人留下记载:“假如我们要寻求贸易机会,就只能前往广州。因为中国皇帝颁令,漳州可发舶前往各国,但不准外国人前去。与此相反,外国人可到广州,但不许华船从广州前往外国,违者处以重刑。” 明朝的官员也说,“粤与闽、浙同一防倭也,而浙未尝与夷市,闽市有往无来,……粤则与诸夷互市。”
“粤与诸夷互市”指的是什么呢?原来,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商人经广东海道同意,获准在澳门居留、晒藏商货。此后,澳门渐渐发展成市舶贸易的中转站,“番舶每岁乘南风而来,七八月到澳”;广州府提前一个月贴出告示,召告商人,发给“澳票”(批准前往澳门贸易的凭证);番舶一到澳门,“抽分官(税官)下澳,各商亲身同往”,完税后,番舶即可与持有“澳票”的中国商人自由交易。
大约也是从嘉靖朝后期开始,葡萄牙商人又获准每年两次进入广州城,参加集市。“一次是在1月,展销从印度来的船只所携带的货物,另一次是在6月末, 销售从日本运来的商品。这些市集不再像从前那样在澳门港或在岛上举行,而是在省城本身之内举行。……在这里,他们必须晚间呆在他们的船上,白天允许他们在城内的街道上进行贸易。这种公开市场的时间一般规定为两个月”。
明王朝的对外贸易格局大概就是这个模样。总的来说,明代也是谈不上闭关锁国,谈不上门户开放,也是处于半封闭半开放状态,开放的程度还不如清王朝。
朋朝与清朝,到底谁才是闭关锁国?
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下令禁海不知是出于何种目的,但是这个禁海令确实是闭关锁国政策。
禁海令是朱元璋下旨、“兵不征南洋十五国”也许是朱元璋息兵养民不在征战的国策吧,总之从这道圣旨上就能看出这么一点意图吧。
因连年的征战,导致了民不聊定,国家需要一个安定的休养发展时期,朱元璋就下了这道圣旨,但是在朱棣当政的永乐时期,明朝的对外交往还是挺频繁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明朝并非想真正的闭关锁国,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才出现的闭关现象,因为北元残余势力一直影响着明王朝的北方安定,所以朱元璋可能是为了彻底打击北元势力,也是为了稳定南方以及南海局面而制定的一项国策吧,也就是稳南征北,大致情况也就是这样吧,本人的一点看法,总之明朝并非想锁国,只是应对当时的局面而定的一项国策,现实就是北元不灭明王朝难安。
致于清朝,早期立国时对外交往也算是比较开明的,只是越往后走就越封闭,因清王的统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了最严苛的中央集权统治政策,他闭关锁国的意图其实就是为了保证王朝统治的稳固性,当政的统治者最害怕的就是受外部势力干涉而产生的民变,假如西方势力插手鼓动民变的话,清王朝真的是无法应对,所以说清王朝宁可割地赔款也不原看见国民意识的觉醒,因为民众醒了哪么他们的统治也就该结束了,所以清王朝越往后就越封闭的厉害,只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彻底的推翻了帝制才结束了清王朝的闭关锁国统治民众的美梦。
从总的分析不难看出,真正的闭关锁国的是清王朝,它从一开始就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一只到灭亡。
谢谢你的邀答。祝你快乐。
明朝时只能算得上是海禁,因为东南沿海有倭寇入侵,为了防止倭寇入侵,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 ,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实际上只是为了减少倭患,但与其他国家仍有交易往来。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海禁政策,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所以清朝将闭关锁国的范围扩大了,导致完全的封闭与自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