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与明朝那些事(大明王朝的兴衰)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明朝中期出现了那些问题导致大明王朝从巅峰逐渐走向衰败的?个人认为有一些事和一些君主导致的。
第一,明英宗时期著名的“土木堡事件”。正统十四年六月,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减马价为理由,向明朝边境发起大规模进攻。明英宗在大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不顾群臣的反对,硬是要发动三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在七月时,大军开拔,留皇弟朱祁钰留守京师,大军行军中一切事务均由王振决断。最终大军在距离土木堡被全歼,逃回了的只有2000余人。
土木堡事件导致大明精锐尽失,要知道这三十万大军中包括了三大营(神机营,五千营,千机营),这可是大明的真正精锐,他们都是久经战阵的精锐之师。另外,王振被杀,英宗本人也被俘,朝中共计66位文武大臣也被杀害,可以说朝中的中流砥柱损失殆尽。土木堡事件对大明国力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明史》记载:“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明神宗。”
第二,大明中期出了几个不务正业的皇帝,比如在位二十多年,避居西苑,喜欢修道问仙的嘉靖帝,三十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还有喜欢玩角色扮演的明武宗朱厚照等等,总之大明朝除了前几位皇帝有能力之外,其他的皇帝的治国能力都有限。
总之,大明的衰落,明英宗的土木堡事变要付很大的责任,当然后任的皇帝也不够给力,没有太大的能力就算了,工作也不够勤勉。此外后期宦官专权,党争不断,这都极大的消耗了大明的国力。
明朝经过仁宣之治,国力渐渐恢复。这时候明英宗志在做一个英主,由于蒙古瓦刺部不断扰边,他轻信王振,并没有做出必要的战略布局,近似儿儿戏般决定他要御架亲征,其实他是拿他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大朋的国运,做一场豪賭。他带着五十多万大军出居庸关,像无头的苍蝇,瞎撞。结果,只剩下一个小太监喜宁紧紧地跟着他,做了也先的俘虏。并且一度成了也先扰边的幌子。你想想这斯还有脸回来么?
这一次土木堡之变,极大的消耗了明朝军势,经济实力,他回国复辟后更杀了积极抗战的于谦,更是对民心的伤害,从此明朝逐渐衰败下去。
明朝的问题主要是中央政府的问题,这个问题从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他通过发布浩令制定了许许多多不许后辈儿孙更改的命令,便: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制度形成了僵化的体系。让人们用200年前的规定处理处理当下的问题就太荒唐了。这也是朱元璋当皇帝最失败的地方。这也反映了朱元璋是一个不懂历史的皇帝。社会历史经过100年的发展以后,就会有巨大的不同,作为政治统治的办法,也需要做重大的修改。但是朱元璋完全忽略了这一点。让他的后辈儿孙用僵化的办法去处理现实的问题,实在是无能为力。后辈儿孙一个个都厌恶当皇帝,或者躲在后宫里不出来,或者自己一个人扔下公务,在外面游山玩水好几个月,把国家大事交给弄权的宦官。中国的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在不断的争吵,有益的争论,不会被吸收,争吵声音越来越大,帝国在争吵声中灭亡。
宰相制的取消。帝国的地盘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多,后辈的皇帝们经力体力远远不如朱元璋,不可能亲自处理这么多杂务,需要大臣的协助处理,但是没有设立有实权的宰相,大学士经常更换,责任一定要落在皇帝身上,皇帝要么累死了,要么什么也不管。大学是张居正心死了,宰相的权利,搞得很好,也落下一个骂名。哪一个大学士还敢为帝国负责呢?最后让宦官专权了。
军队问题。明朝的军队自给自足,实行屯田制,一部分士兵种田,一部分士兵守卫。军队自己养活自己,基本不靠中央税收。士兵们越来越不愿意种地,开小差跑了。后期的军队数量越来越小,战斗力越来越差。
货币问题。建国初期发行的纸币,但是没有推行开,民间习惯用银子,但中央政府坚决不承认,顽固地推心自己的货币,经过100多年发展以后,经济发达了,货币重要了,需要支持工商业,后来只好指望从外国进口银子,但是外贸是中央政府不支持的事业。
财政问题。中央政府没有统一的财政制度,没有预算,没有决算。户部相当于一个统计局,他手里没有没有资金,所以国家出现了很多花钱的事情,中央政府一点办法都没有。地方收来的税金不是交给户部中央,而是直接交给开支单位,如某一支军队,比如某一个治河项目,比如内宫。
外贸问题。明朝经过100年发展以后,生产出了很多剩余产品,外国也很喜欢这些产品,所以就产生了交换的意愿,但是中央政府不批准对外交易。中国的这些剩余产品价格很低廉,卖到国外赚大钱,所以很多商人铤而走险,走私现象很严重,走私的商人们不惜组建海盗船队,从中国走私。东南沿海的海盗就是这么发生的。其中郑成功的父亲也是一个大海盗,但他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走势的贸易。所以中央政府的外贸政策,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减少了自己的关税收入,而且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海盗问题。
明朝政府还有很多荒唐的政策,看似为了维护稳定,为了人民生活,实际上到后来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发展。
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