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军舰吗(明朝末期军事实力)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再强大的国家,也经不起鼠目寸光的昏君的糟蹋
明初鉴于倭寇的猖獗,明初曾实施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遣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率远洋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子鲁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加强明王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贡献,体现永乐王朝的鼎盛和开放,也能表现出明朝海洋政策具有外向型海权意识。后来明仁宗听从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见,认为下西洋过于浪费,收效不大,宣布停止下西洋的活动。不到一年,仁宗病逝,宣宗朱瞻基继位,改年号宣德。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19日),派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明宪宗年间,曾有太监向宪宗提议再次下西洋,于是皇帝下诏到兵部索要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但由于刘大夏等官员认为下西洋为一大弊政,有害无益,因此将当年郑和出海地图等资料藏匿起来(一说销毁),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搜索无果,再次下西洋一事于是作罢。
而相当长时段内领先于世界的明朝海军,随着保守海洋政策的施行,海军实力迅速衰落。自唐宋以来中国的大航海事业,在明代出现衰退。尽管也有“郑和下西洋”的惊世盛举,但总的来说,海外贸易在整个明代的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不大。明代海禁约持续了两百年的时间,其结果是关闭了民间对外贸易的通道。私人下海贩易被视为违法,海外商船来华贸易也受到严格的控制。朝贡贸易则是唯一留下的贸易孔道,由官方垄断专营海外贸易,并与朝贡制度严密挂钩,从而形成朝贡与贸易合二为一的“贡市一体化”格局。明代学者王圻在《续文献通考》中记述:“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其来也,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明矣。”日本学者内田直作认为:“明代之朝贡贸易,不论从贸易政策上或财政政策上讲,都没有重大的价值,只是举扬所谓朝贡礼的服从关系而已。”由于朝贡贸易无视经济法则,几乎全靠国力的强盛来维持,因此在明初明太祖和明成祖之后,由于国力渐衰以及时势发生变化,朝贡贸易也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走私贸易。
题主应该指的是郑和下西洋的那支舰队吧。关于这个,大约有以下因素:
其一,郑和下西洋的政治意味更浓,关于郑和舰队的使命:一说是因为寻找朱允炆,一说是为了宣扬明王朝国威。不管是因为哪一种,均不能够长期持久的保存下去。
其二,在当时人的观念中,郑和下西洋是劳民伤财之举,带回来的是来自于东南亚乃至非洲的狮子、长颈鹿等所谓的祥瑞,花掉的是白花花的银子,后来,刘大夏在担任户部尚书时,以保存不善为由将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烧毁。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时期,反而是明代贸易最为繁盛的时期,明王朝的国力相对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较快,有利于摆脱原本的农耕思维。
说白了,这一切都是观念在作祟,其后,倭寇之乱频发,中央王朝的损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