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年明朝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并入越南年后取消交趾行省,并撤回明军,恢复越南?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导致明宣宗放弃越南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直接原因。即明朝在越南北部设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后,当地民众就起事不断,明政府为了打击叛乱,年年用兵,国库开销极大,但效果却并不好。大把大把的银子砸到越南,如同打水漂一样。

明宣宗继位伊始,就认为占领越南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完全是赔本买卖。不值当。一直想从越南撤军了。

明宣德二年(1427年),明军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遭到重挫,数万人被俘。这是压垮明宣宗决定从越北撤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次年,明宣宗在考虑再三后,下令撤军。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也在当年撤销。

简而言之。直接原因就是明朝无法以小成本压住当地人叛乱。需要加码。但明宣宗又不愿意增加军费开支。那他就只能选择放弃了

第二是根本原因。即明朝在越南的统治不得人心,激起了当地人的抵抗决心。

虽然越南北部在五代十国时期就独立了,至明成祖下令征讨前,越南已与中原王朝割裂了四百多年。但由于当地人一直认同华夏文化,以南天小中华自居。所以明军征讨越南的过程其实还是比较顺利的。

当地人基本是传檄而定,并没有过多抵抗。

但当明军征服越南后,由于用人不当,统治政策不合理等因素,当初迎风而降的老百姓后来都变成了杀不光的反贼。

据《明史》记载,张辅灭了越南胡朝后,负责监军的宦官马骐就以张辅私养武士,图谋造反为理由,在明成祖面前告了一状,将张辅挤走。

之后马骐在当地不仅疯狂搜刮民脂民膏,还欺压主动归顺明朝的越南本地士绅。交阯布政使黄福看不惯马骐的作为,觉得继续让这厮胡作非为,迟早要出大乱子,便与之针锋相对。结果马骐居然又诬告黄福图谋造反。

虽然明成祖并没有把黄福撤回,但他也没有把马骐调回。

最终,马骐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把正直官员都挤得靠边站了。并逼反了越南民众。

另据越南史料记载。

明军撤走后,黎利建立越南黎朝。他在一次大宴群臣时就曾说,自己本不想造反,也想做大明官员,但马骐和一部分明朝官员实在欺人太甚。他举义兵,为民请命。实乃被逼无奈之举。(黎利曾担任巡检使,因被马骐多次索要贿赂,并多次被羞辱,实在忍无可忍才造反)

及其(明朝)贼虐愈甚,民命弗堪,凡有智识者,皆被其害。朕虽罄家所有以奉事之,冀其免祸,而彼害朕之心曾不少恕,义兵之举,朕实出于不得已焉耳。——《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实录·黎纪·太祖高皇帝》

所以导致明宣宗放弃交趾的根源,还在于明朝本身。

明朝官员不恤当地民情,刑罚严酷,不把当地人视为子民,只把越北视为殖民地。不仅激发了民族矛盾,还激发了阶级矛盾。当地老百姓怎么可能不群起造反?

但凡明朝派去越北的官员好那么一点点,剥削稍微轻那么一点。但凡明朝派去的官员把工作做细致一点,或是派能人经营,比如明太祖派到云南的沐英那样。越南当地的老百姓都不至冒着掉脑袋风险,钻山林,造反玩。

如果明朝不改变歧视和剥削越南民众的错误政策,那么即便明宣宗不放弃,后来的皇帝也依然会下令放弃。

毕竟就算是本国主体民族建立的政权,统治者若脱离了人民群众,也一定会被推翻。看看明朝后来是怎么灭亡的,就知道结果了。

第三是客观原因。

虽然越南和两广毗邻,但由于有高山阻隔,历史上从两广去越南最方便的路,其实一直都是海路。也就是从广东广州或广西北海出发,坐船走海路到越南的海防一带登陆。

比如我们比较熟知的三国时期,东吴几次平定交趾叛乱,吴军主力就经常是水路并进。

故而,越南历史上的“北属时期”,其实更像是中原王朝孤悬在海外的属地。

而交通不便的影响,也就导致历史上的交趾地区屡叛屡镇,又屡镇屡叛。中原王朝在维持当地的统治开销方面,一直都很大。

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了:云贵也是山区,为啥中原王朝就能深入腹地,统治云贵?

这是因为云南、贵州,也包括广西,都缺乏一块较大的平原。云贵桂本地的土著势力虽多,但大多是小部落。且这些本地势力被山川阻隔,很难内部统一。

往往形成不了合力与中原王朝对抗。

因此中原王朝征服这些地方,往往不需要派很多兵。派个名将,带几万精兵,采取恩威并施策略,足矣逐个击破。

而越南则不同。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是相对较大的一块平原(现有2300万人)。而且开发时间很早,经济一直都比较发达。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原王朝对越南北部的开发,要早于广西,更早于云贵。中国古代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越南红河三角洲的控制力度都要比对云贵桂的控制力度大。

具体看这张西汉人口分布图就知道了。

笼统来讲,越南红河三角洲设郡,始于汉武帝时期。交趾郡的人口很长一段时间,都占到交州(相当于现在的两广)人口的一半左右。而现在广西的前三大城市,南宁是在东晋初期设郡,柳州是在西晋初期设郡。桂林设郡的时间最早,但也是三国后期。

这一前一后,相差可有四百多年呢。

开发时间早,意味着越北的农业经济一直都比较强,孕育了很多人口。当地土著也因此一直都很有实力。

一旦越南土著形成合力,那就不可小视了。

因此中原王朝可以只派几万人,以比较小的成本征服广西、云贵,但几万人绝对无法征服越南。必须要加码,增加开支。而这又是明宣宗不愿意做的。

另外,越南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其与两广的民间贸易文化交流较少。

缺乏交流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越南北部的文化源自中华,但自成一派,渐渐地有了本地化意识,排斥外来文化(咱们国内也有这种情况)。想要让越南与两广融合,不下点功夫,是不可能做到的。

明朝在越南统治期间,急功近利,想单纯得靠政治和军事促进融合,维持统治,必然是做亏本买卖。时间长了,财政上吃不消了,可不就只能退兵了。

还有一些因素,这里限于篇幅,就省略了。以后有机会再细说。

明建文四年(1402),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基为帝。好日子还没过几年,越南(古称安南)就发生内乱,原来的国王被赶下台,其孙子陈太平流亡到明朝寻求帮助。朱棣派5000精兵护送陈天平回国,不成想,越南新国王派兵在半路上杀死了陈天平,还将朱棣派遣的5000精兵给消灭了。

朱棣得知消息后大发雷霆,立即派遣精锐部队30万,号称80万人马南下。虽是万里南征,但战斗力还是颇为可观。经过一番血战,征服安南全境。战后,朱棣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下设15府、三36州、180余县,依照内地的行政区划模式对越南进行直接统治。这意味着,当时越南并入明朝,成为一个行省。至此明朝在越南驻扎军队,征收赋税,并且还能够对中南半岛进行控制,随时可以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控制占城、暹罗、真腊等诸国,同时还可威慑满剌加,以及和中南半岛隔海相望的苏门答剌、爪哇、浡泥等国。成为稳定明朝宗藩体系的重要一步棋。

朱棣在越南实施郡县制后,明朝一直都在该省保持着高度的军事戒备,这就导致每年都会支出大把的钱财维护地方的稳定!

自永乐五年(1407)开始在安南实行郡县制以来,明朝派出张辅、黄福等对越南治理还是颇有成效,但因二人调动太过频繁,而镇守将领李彬又死得早,无法对朝廷派到越南的征税宦官形成制约,导致课税繁重,留下了很多疏忽和弊端,激起了交趾百姓的反抗!

越南民众不断反抗明朝的统治,造成朝廷每年都需要投入近300万两军费,而明朝每年从越南收税额不过7万两,这样的经济压力让明朝朝堂意识到越南就是鸡肋。

在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的宣德二年(1427),越南叛军势力最强的一支,黎利(后黎朝开国君主)在倒马坡击杀明朝主将柳升,迫使明朝议和,并于宣德三年称王,改年号顺天,建大越国,并击杀了前来平叛的明军主将柳升,这让朱瞻基不顾张辅等老臣反对,于宣德三年正式废除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自此明朝在交趾设立的郡县全部丧失!这也意味着自永乐五年在越南耗费的心血全部打了水漂。

越南重新复国,也就意味着明朝对中南半岛的军事威慑力降低,从而导致了朱棣时期打造的西洋及中南半岛上的宗藩体系逐渐趋于崩溃。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东南亚等国看到了一个他们不愿意相信的事实,强大的宗主国大明,居然败给了新兴复国的越南,从而对大明朝产生了懈怠和不敬之心,开始试图挑战大明朝的天国权威,试探大明朝的底线和耐心。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在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满剌加(马六甲)将明朝使节林宵囚禁并饿死!

朱瞻基放弃越南决定对未来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按现在的话来讲,那就是朱瞻基没有一点战略眼光。

要把这件事儿说清楚的话,就得先讲讲越南和古代中国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多称越南为“安南”,早在秦汉时期,越南北方的大部分领土,就已经被纳入了中国王朝的版图之中。

到了公元4—6世纪,大约魏晋南北朝时期,越南北方仍属于中国王朝的管辖区域。此时,越南已经相当“汉化”了,儒家思想被视为正统,汉字成为了通用文字,姓氏基本参照中国汉族传统。而且,跟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同,越南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上层人士,信仰的都是东亚派系的大乘佛教,同时,源自中国的道教,在越南也非常流行。

(古代越南女性服饰)

到了隋唐时代,越南北方领土被划为了“安南都护府”的直属辖区。像大家耳熟能详的《滕王阁序》,其作者,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是在远赴安南的交趾县,探望被贬官的父亲,途径滕王阁,参加一次大型party的时候,乘兴而作的千古佳篇。

王勃的目的地——大唐安南都护府”的“交趾县”,就是现在的越南首都河内,当年表现不好的中央大员,就会贬到那里去当基层地方官。

直到北宋时代,因为北方边境的困扰,宋朝统治者没顾得上这块南方领地。趁乱,一位叫李公蕴的华裔发动了政变,建立了安南李氏王朝,并迁都河内。

至此,越南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

李公蕴和他的后人们,表面上对中原王朝表示着“臣服”;但私下里,却公然自称“皇帝”、“皇后”。

”光复“北方的李公蕴被越南人视作大帝级别的民族伟人,奉为“李太祖”。目前,越军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就叫做”李太祖号“。

2010年,越南为纪念河内建城一千周年,与中国合拍了一部名叫《李公蕴到升龙城之路》。但由于在服装道具、建筑和礼仪习俗方面过于还原历史,非常“中国风”,竟被越南的一些民族主义者“捕风捉影”的横加指责,电视剧被“雪藏”数年并进行了大量删减后,才得以正式上映。

(电视剧中,李公蕴帝后夫妇)

也就是说,整个两宋时代,越南已经成了一个独立王国,统治者还嚣张的自称“皇帝”、“皇后”。

到了征服欲非常强烈的大元时代,现在的缅甸北方被并入了中国版图,但越南仍能在蒙古大军的数次征伐下,苦苦的延续着独立的状态,堪称是个蒙古铁骑都啃不下的“硬骨头”。

(500越南盾上印的,就是成功击退蒙古军队两次征伐的越南将领陈国峻)

直到明初,机会来了。

1405年,越南政变,并引发了大规模内乱,陈朝被权臣黎季犛(即胡季犛)所篡。侥幸逃出越南的“皇孙”陈太平辗转老挝,再一路往北往东,跑到了大明都城南京,去寻求帮助。

看到了陈太平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再加上自身利益的考量,明成祖朱棣一面拒绝了黎季犛册封的请求,一面发兵越南,护送陈天平回国,复立“正统”。

谁知,没成想,黎季犛情报工作搞的很到位,在半路上伏击了明军,不但杀死了陈天平,还将朱棣派遣的5000精兵也顺便给消灭了。

显然,朱棣他老人家可是出了名的不好惹,黎季犛算是捅了大篓子。

明成祖勃然大怒,随即派遣大军远征安南,打着光复“陈朝”的旗帜,用了几个月就灭亡了刚建立的胡朝。

那么,此时,越南的权力就出现了真空。先朝的“老陈家”已经被胡超斩草除根,杀了个干净(“灭尽,无可继承陈后”)。而且,大明兴师动众的出兵,也是下了血本儿的,总不能“义务劳动”吧。

于是,明廷提出“安南国本交州,愿复古郡县,与民更新”。进而,明成祖颁下《平安南诏》,声称为了”回应安南官吏耆老的请求“,将当地改名“交址”,划作为大明的一个行省。

这就是明朝恢复交趾省(布政史司)的由来。

然而,多数越南军民却并不认可大明的统治。

自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成立后,当地的民众就起事不断,明廷岁岁用兵。长期以来,越南此起彼伏的地方反对势力,让明朝的军队疲于应付,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明军在北方边境对蒙古势力的战斗力和威慑力。

到了1418年,黎利起义爆发,越南各地响应,势力迅速壮大,叛军遍及越南全境。

之后的近十年,明朝派兵轮番镇压,但均早遭到了重大挫败;而黎利在与明军的交锋中,却凝聚了大量人心,越做越大,并自封为王,还模仿大明,建立了一套小朝廷。

最终,1427年,明朝与黎利议和,明朝撤销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

次年,黎利重建大越国,并接受了明宣宗朱瞻基的“册封”,越南进入到了黎朝(1428—1789年)时代。

(越南黎朝很像“低配”版的明王朝)

至此,越南从大明的“行省”,又恢复到了“藩属国”的身份,被重新纳入了明朝的朝贡体系之中。

而这位黎利,则成了全越南的民族英雄,塑像遍及全国,至今仍接受着越南各界群众的顶礼膜拜。

这么看,大明对越南的统治,其实是努力过的——明政府也曾费心耗力的苦苦维系着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明军也曾前仆后继的去镇压平叛。

只是,从北宋开始,越南已经脱离中原政府好几百年了,他们虽然在文化礼仪上仰慕中华,以中国为师,但到了政治立场上,却又并不甘心沦为中国的郡县,独立意识非常强。因而,明朝在当地严重缺乏群众基础,这种环境下,再要强行让他们接受中国王朝的统治,确实属于非常不现实的做法,自然会遭遇誓死抵抗。

更何况,越南多山林,湿热的气候和瘴气、虫蛇,还有各种热带传染病(明军死在瘴气、疟疾、蚊虫毒吻叮咬、陷阱和水土不服的人数,远高于与越南人战斗中死亡的人数),还有那上剽悍的民风,在当年看来,越南如同一块鸡肋,确实不容易引起中原统治者的兴趣。

加之,在明朝迁都北京后,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北方边境,对于南方就更加鞭长莫及了。

更重要的是,在经济上,这也是个非常不划算的举措,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根据各种历史资料估算,明朝为了维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每年的军费超过了300万两白银,而明朝从越南征收的赋税,一年最多也仅就区区的7万两而已。长此以往,对明朝财政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与此同时,来自于北方蒙古人的威胁始终存在,南北两线的大规模驻军,对于明朝来说实在是难以为继。

所以,当年大明对越南,并非是不想要,而是实在要不起。

这么看,其实,1427年大明撤军越南,对于明朝自身,算的上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