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权力欲望到底有多重?是否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说太祖朱元璋权力欲望重,无非是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做了几件事,而恰好这其中的几件事对明朝的命运有影响。但是,小编认为朱元璋并不是单纯的权力欲望重,而是因为他每一项决定的出发点是为了给儿孙留下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说白了是为了使明朝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不是为了自己,但是他的某些行为也确实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其实就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重视程度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看重的不是权欲,而是明朝的江山传承。皇权之下,太子和皇帝本之间本就关系微妙,皇帝被太子架空权力,成了太上皇,太子被皇帝猜忌,轻则空有其名,重则殒命的不计其数。说白了,太子和皇帝之间也有竞争,也是对手。而朱元璋为了让朱标成为合格的继承人,亲自教养,这在历朝历代的太子之中是少见 的。即使朱元璋对朱标多有不满,但是也从没有动过废朱标的念头,只是倾注更多的心血栽培他。皇帝对于太子这个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丝毫没有怀疑,倾心培养,这几乎是历史上的独一份。
再来说说朱元璋为了中央集权做的几件大事:
1 废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权力。本意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朱元璋忘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元璋对政事越来越力不从心,作为皇帝最信任的人,身边的近身太监有了接触政事的机会,他又设立国子监,给了太监读书识字的机会,给太监涉政更是加了砝码,此后太监开始走向政治舞台。
2 胡蓝之狱,这是朱元璋晚年发生的。发生在太子朱标病逝之后,朱元璋立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也就是越过了朱标的弟弟们,直接立了他的嫡长孙继承皇位。作为在朝中有威望,名正言顺的公认继承人朱标,想要压制劳苦功高的臣子,轻而易举。但是对于没有威望,根基不稳的朱允炆来说,这些人就是功高盖主,就是威胁。为了明朝江山的稳定,朱元璋只能硬着头皮为朱允炆清除皇权的潜在隐患。
3 设立特务组织锦衣卫。如果说前两件事是为了削弱臣权,加强皇权,锦衣卫的设置则是朱元璋为了监视朝臣,完全是帝王的多疑。而且锦衣卫内部多酷刑,导致了很多大臣被冤死,晚年朱元璋逐步认识到锦衣卫的弊端,废除了锦衣卫及其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直到晚年,锦衣卫才算名存实亡,只不过又被他的后代发扬光大了。
综上,小编认为,朱元璋加强集权,确实做了不少事,但是他的初衷是为了明朝江山的稳固,不是单纯的权力之争。胡蓝冤案,是为了给朱允炆扫清障碍,备受诟病的锦衣卫,朱元璋晚年取消了它的特权,已经名不副实,后来锦衣卫的发展完全不在朱元璋的控制之内,包括内宫太监走向政治舞台,他的责任是给后代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以至于东西厂等特务机构及后宫太监在明朝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一代兴亡关气数,千古庙貌傍江山!世上本无不亡的国,不灭的家!
细究明朝之亡,会发现有很多原因(崇祯背锅,万历背锅,小冰河时期背锅,明各地宗室背锅~实在养不起了,撤除驿站背锅~李自成,内忧外患背锅……),但仔细推敲,会发现确实是大厦将倾,气数已尽,没有任何理由可挽救。
至于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埋下的最大两个祸根就是内阁制度与宗室赡养制度!其中内阁制度便是与朱元璋的权利欲望直接挂钩!
明承元制,朱元璋起初是按照旧例设立了宰相制度,分别有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等人当选。
通过控制浙东集团(刘伯温为首)与淮西集团(李善长为首)之间的明争暗斗,朱元璋先除去了浙东集团势力骨干刘伯温,随后以胡惟庸案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一网打尽,前前后后杀了一万多人,基本上是连根拔起了。并借此机会顺利成章地将延续了数千年之久(从始皇帝宰相李斯开始)宰相制度彻底废除,撤销中书省,从此独揽皇权!
然而,秦皇汉武唐宗这几位前辈,哪一位见识能力都不比朱元璋差,为何他们明知道宰相制度有问题却依然坚持使用?
答案是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太有限了,天下之大,四海之阔,每天需要上报处理的事情太多了,不是皇帝一个人能乾纲独断的,这就需要分流出去。好比一个公司,在董事长下面需要总经理,再下面需要多个部门经理,分门别类地进行有效管理,这样才是最均衡最稳定的状态。
但是太祖朱元璋权利欲望太大,他打破了这个平衡,废除了宰相,因此也埋下了祸根。从此,明朝后来的皇帝都需要为此买单,没有了宰相和中书省,也就没了相权制衡分配,其他各路神仙陆续出场。
当后来的皇帝不想管事怎么办,大太监王振(明英宗)为了显摆显摆,搞出了土木堡之变,要不是出了个数百年难得一见的于谦,明朝差点中途就没了,但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随后又来了西厂汪直(明宪宗),再接着九千岁刘瑾(明武宗),又闹出了藩王之乱,所幸有一位不世出的圣人王阳明力挽狂澜。
继续又是明世宗嘉靖,他不喜欢太监,所以明朝第一大贪官首辅严嵩闪亮登场,后继者徐阶,数十年你争我斗,啥正事都没干好。到了明神宗万历朝,最强首辅张居正横扫全场,有句名言:我非相,乃摄也!不过张居正成功主导了改革,为大明延缓了衰败速度。
最后是木匠皇帝明熹宗,有明一代最有名权宦九千九百九十九岁魏忠贤上场,明朝至此也就剩一口气了,再也无力回天!
说到底,这些人物的出场都是直接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息息相关,没有了宰相,相权就分流到了太监和首辅手里,从此便是多事之秋了!
朱元璋权力欲望很重,一系列集权或是为朱家江山永固的举措确实给明朝埋下了灭亡的祸根。
- 一、监察百官,创立锦衣卫
公元1382年,朱元璋下令废除仪鸾司,改为锦衣卫。为了加强锦衣卫的权利,朱元璋授予锦衣卫掌管刑狱的职权,而且是独立于刑部和兵部,也就是说,这是直接对朱元璋汇报的部门,锦衣卫于明朝而言,就是朱元璋暗面的化身,锦衣夜行,官员百姓无不色变。由仪仗队变成锦衣卫就是朱元璋对权力控制的直接体现。
- 二、宁错杀,不放过
在享受了权力的滋味后,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为了朱家江山稳固,开始对其一起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兄弟下手,动则灭族。以“胡惟庸案”、“蓝玉案”牵连最多,开国功臣基本上一网打尽,而且谋逆罪是要株连九族的,这点燕王朱棣深得精髓,掌权后有过“株十族”的壮举。朱元璋知道这些开国功臣的能耐,为了延续这种权力,是不敢留任何“隐患”。
- 三、为朱家江山大封诸王
在体弱多病的太子朱标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成为皇位继承人,朱元璋深知皇太孙仁柔寡断,为朱家江山顺利传承,朱元璋大肆封朱家子弟为王,规定诸王有向中央索取奸臣和起兵“靖难”的权力,意在屏藩皇室。当时有臣子以“八王之乱”为例谏言,直接给朱元璋杀了。朱元璋为了朱家江山永固,权力牢抓在手,哪听得进谏言。
- 四、为调节地方利益另立北榜
公元1397年,由高龄85岁翰林学士刘三吾主试主考的科举会试放榜,所录51名全是南方士子,北方士子无一人。刘三吾是何许人?《明史》有言:“为人慷概,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士林领袖。就这样一位老前辈,竟因无北方士子录取,而被朱元璋视为舞弊,指斥他为“蓝玉余党”,发配西北。朱元璋真不知道实际情况吗?他曾成立12人的“调查小组”特意再阅考卷,知道所录之人根本没有任何问题,还是另立了“北榜”,额外录取了61名北方士子。这是朱元璋对权力控制的极致体现,一是为控制调节地方利益均衡,二是打击限制南方氏族。
- 总结:
明太祖朱元璋由一介布衣走进金銮殿,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建立庞大的大明王朝,深知权力的来之不易,是故更加偏执的要排除一切不可控因素,把天下牢牢抓在手上,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都是以集权专制为出发点,也为后续埋下了灭亡的祸根。创立锦衣卫让君臣失心,各有提防;大肆残害忠臣让君臣离心,心生芥蒂;而封王更是为“靖难之役”埋下伏笔,也另明朝皇亲贵族多如毛,给老百姓徒增负担;而“南北榜”虽是平衡了地域矛盾,但也给后来的“党争”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