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什么(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自秦朝以后,皇权与相权一直是在不断地博弈之中,皇权在不断提高,相权在不断地降低,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则是不断地在分化和削弱。隋朝唐之前是独相,可以开牙建府,之后就是群相制。宋之前宰相是坐而论道,之后站着讲话,明朝之后就只有跪着了。明朝封建集权达到了顶峰。其中的最明显的标识就是朱元璋废除了在封建时代实施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

朱元璋在罢丞相后,由六部,各府衙、有司、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权归于朝廷。继任之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为了加强皇权。防患于未然防止后世出现权臣如曹阿瞒,为此而防微杜渐不能出现司马仲达。这也许和朱元璋出身有关,朱元璋出身赤贫,不是官僚士绅出身。跟自己一起起家开国元勋也是最底层出身,惧怕他人篡位和多疑是朱元璋登基以后最重要的问题,诸子地方就藩就是防范朝臣的,将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让官员只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是朱元璋废除丞相的主要原因。废除相权是对于儒家官僚集团的不信任和反感。

废除丞相制度是朱元璋的个人因素决定的,而非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封建统治集团中, 君主、 丞相是不可或缺的,必须的。丞相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而朱元璋恰恰反感制约。朱元璋对权力的控制欲超过了一切。从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之后,明清两朝是没有真正的宰相的。(大学士无论从地位和权力比丞相差的很大。)废除丞相更有利于皇帝的统治。丞相的决策权力被分散到九卿、内阁、甚至是司礼监宦官的手里。而之所以发展到这个情况是朱元璋无法预见的,因为是后世皇帝太懒,太混蛋。

但朱元璋废相后,国家政务上只能亲力亲为,后世皇帝显然没有朱元璋这样的力度和工作能力,后世慢慢形成内阁。就此实质上的丞相也出现了。甚至有明初的三杨内阁,后来的严嵩,张居正等“权相”。朱元璋只是在形式上废除了丞相。但在制度上却没有废除。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众所周知,丞相制度源远流长,一直到明朝才被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

若想弄清楚这中的各项原因我们不得不从一下的几点来入手。

为何废除:

一)朱元璋本人的性格

熟悉历史的人都应该知晓,朱元璋此人最是多疑,因为他多疑的性格,所以他一直都很怀疑自己身边的人是不是藏着谋反之心,故而早年间追随他的功臣大多数都没有落得个好下场。

宰相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容易接触百官的人,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故而皇帝们在选择宰相之时大多数会选择自己的心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自己处理朝堂之上的事物,也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这些有利的条件在其他君王的眼中是一件好事,但在朱元璋看来却是一件威胁到自己皇位的事情。

朱元璋前期曾经有过三任宰相,但是这些宰相无一例外都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这其中最著名的便要数第三任宰相胡惟庸,他是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但在担任丞相后却被朱元璋以莫须有的罪名给处死,这证明了什么。

(二)宰相的权力太过于强大

在封建王朝中宰相可谓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皇帝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比他的权力要大,这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皇帝了压力,但有利也有弊,宰相的过度集权便会对皇权造成危害。经过几代的改革,在明朝时期宰相的权力已经达到了巅峰,若是在不将他废除,只怕宰相制度会对皇权造成不可复加的伤害,朱元璋选择取缔宰相制度也是无可厚非的。

(三)前车之鉴

历朝历代都曾经出现过宰相胁迫皇帝的事件,这令朱元璋不得不为之防范。

朱元璋的出生并不好,他深知自己能够得到江山的不易,所以再登上皇位之后他不可能不去想前朝留下的那些前车之鉴。

那些前车之对于朱元璋来说如鲠在喉,时时刻刻提醒着他必须要解决这个心腹大患,所以他才会选择废除丞相制度。

说了这么多,我们大体也应该知晓朱元璋为何会废除丞相制度,那废除丞相制度后对于明朝治理官员有什么影响呢!

当中影响:

(一)加大了皇帝的工作量

丞相制度出现的根本原因便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从而减轻皇帝的压力,猛然间将丞相一职给撤除,原本压在丞相身上的政务一下子便转移到了皇帝的身上,其压力可想而知,仅仅是洪武17年的14日到21日,朱元璋每天要处理的事物便达到了1660件,平均每天要处理的文件达到了207份,这繁重的政务压下来可想而知。

虽然朱元璋在尽力处理这些政务,但可惜的是他一个人完全不能将这些政务处理妥当,故而他在自己的身边设置了几个大学士顾问,纵然是设置了这些顾问,但对于朱元璋来说也是形同虚设,因为他习惯了自己处理事务。

长时间的劳累让朱元璋的身心都有着极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让朱元璋很是不适,故而会将这些压力释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臣作为和皇帝交流最为频繁的那一批,首当其冲要受到皇帝的责难。

中国古代讲究皇权至上,若是官员说错一句话惹得皇帝不开心便会受到灭顶之灾。杀鸡儆猴,官员们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个便吓得再也开不了口了。

(二)一朝天子一朝臣

在明朝的后期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匪夷所思的现象,那就是宦官当道或者是皇帝很长时间不上朝亦或者是皇帝有着奇怪的癖好,这究其原因是因为什么呢!

自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开始,皇权便开始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高度的权力集中就容易产生弊端,若是遇到一个好的皇帝这弊端显现的还不是很明显,若是遇到一个个荒淫的皇帝那对于国家来说便是一个个灾难。

就以明朝的世宗皇帝为例,世宗皇帝是以藩王的身份继承大统,故而内心敏感且自卑,他登上皇位的第一件事不是整理国家,而是就自己生父生母的问题和内阁大学士开始了激烈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他凭借着少数人的支持将大多数反对他的官员廷杖,且限制了内阁大学士的权力,这件事让朝中的大臣人人自危再不敢说出任何违逆皇帝的话,故而那些溜须拍马的人乘机掌握了大权。

在明朝皇帝更换大臣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更换大臣对现有的朝廷进行一次重组在不同的场合会发生不同的事情,频繁的更换大臣不利于国家的安定,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三)官员素质的下降

众所周知明朝的皇帝做出的事情有很多都让人费解,这很大程度上和皇帝年幼时所受到的教育有关。历朝历代,皇帝对于皇子的教育都是极其注重的,正是因为良好的教育才让这些国家繁荣昌盛,太子的老师来自于官员,明朝前期官员的素质较高,可是到了后期由于权力的过度集中敢于说真话的官员已经所剩无几,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大多数都是那些顺着皇帝来的人。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边是文化素养不高,这样的人如何能够教育好皇子,诸皇子受到这样的教育自小便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明朝的官员素质开始断层般的下降。

这样的官员会的只有溜须拍马,何须操心管理呢!

过度的皇权集中给人民带来的只有沉重的赋税以及不安定,明朝后期各地的起义频发,大多的百姓已经到了无法果腹的境地,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他们不得不奋起反抗,最终这个通知了中国几百年的王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若是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重复当年的决定呢!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导火索是当时的丞相胡惟庸涉嫌谋反,诛杀胡惟庸之后索性撤了丞相之职。

但本质上是为了巩固皇权。

按照历朝历代以来的官制,丞相是皇帝之下第一人,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掌握着军政大权,为百官之首,权力非常大。

朱元璋一开始也沿用各朝的做法,委派他信任的官员为丞相。谁值得信任呢?他的老乡们,胡惟庸、李善长这些。而像刘伯温这样的外乡人,哪怕对明朝劳苦功高,朱元璋也没让他当丞相。

由此可见想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多么艰难。所以当胡惟庸辜负了他的信任时,反弹非常严重。朱元璋不但对胡惟庸及其党羽痛恨至极,连带着谁都不信任了。

在他想来,连一直小心谨慎的胡惟庸都心存异志,世上大概没有谁是无私的赤诚君子了,哪还敢再提拔一个人当丞相?

无人可信,“丞相”这个职位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遂改革官制,直接撤销原有的中枢机构“中书省”,不再设丞相一职。归其政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中间再无什么阻隔。

这件事情对明朝官员的影响是很大的,几家欢喜几家愁。

对于自知没有能力成为丞相的官员来说,这是喜事,等于是把丞相之权分散了,大家都能分怀羹;

而对于有望拜相的高官来说,这可不太妙,代表着自己再也没有机会独揽大权只手遮天。

在朱元璋的设想里,这种制度保证了皇权不会旁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他的后世子孙们并不想像他那样事事抓在手里,太累,当皇帝是来享福的,不是来受罪的。

于是适当放权,掌政内阁应运而生。再次在群臣和皇帝之间制造了一个处理大部分事务的部门,不过再厉害的阁臣也无法和丞相相比。

总之,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是出于政治需要。对于明朝后世有好有坏,避免了权力集于丞相一身,却也让文官们四分五裂,党争乱国。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