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始落后(明朝中后期为什么落后)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对,明朝“退步太多”,我们来一一列举
1.史上盛世率最高的朝代。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划线的重点,传国12代,取得了9个盛世或治世的局面,包括:
朱元璋时期的洪武之治,
明惠宗时期的建文新政、
明成祖时期的永乐盛世,
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的仁宣之治、
明宪宗时期的成化新风、
明孝宗时期的弘治中兴、
明武宗的正德时期、
明世宗时期的嘉靖中兴、
明穆宗的隆庆新政、
明神宗的万历中兴
明光宗的光宗新政。
盛世率=盛世个数/明帝总数*100%=56.25%,这组数据说的应该不是明朝的碌碌无为吧??
2.内阁制的实行
明朝以前,有宰相这个职位,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由皇帝掌控决策权,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现在很多人推崇国外的三权分立,在明朝的时候已经成功实施了。也正是内阁制的实行,遍观2000年封建王朝历史,除大明外,有哪个朝代的皇帝敢几十年不上朝,不理朝政,这能说是退步??
3.重视文化传播
四大名著有三部是在明朝完成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脍炙人口的《金瓶梅》也是在明朝写的,这才有了“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的说法。这能算是退步??
4.重视海上贸易,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
有人会说,明初期是海禁政策。对,没错,明前期为巩固刚建立起来的皇朝的统治,防止海外侵扰,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规定“片板不许下海”,“敢有私下出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但是
明成祖永乐三年开始到宣宗宣德八年,是明王朝庞大的船队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时期。太监郑和先后7次率领庞大船队(五、六十艘),二万多人(各种专业人员和官校、士卒等),以及馈赠礼物和商品,巡航、访问南海沿岸三十七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这能算退步??
5.对外自卫反击战,从不妥协。
(1)成祖征越南
(2)屯门之战(明葡)
(3)西草湾之战(明葡)
(4)万历抗日援朝
(5)料罗湾海战(明荷)明朝末期崇祯年间,明朝方面先后投入战舰150余艘,士兵几万余人,而荷兰方面派遣数十艘最新式带加农炮的战列舰,于福建金门东南海岸料罗湾展开激战。这场海战在规模上不亚于鸦片战争,最终荷兰失败,这次海战是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海上大败西方海军的战役。自此之后,荷兰方面与明朝方面维持稳定的贸易行为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6)明英战争:最终明朝胜利,英国失败,英国赔偿白银2800两。
6.“天子守国门”
主动摆脱南京舒适区,将都城迁至北京。皇帝亲临第一线,亲自守卫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这能算是退步??
纵观明朝历史,当皇帝的有骨气,做官员的有能力,做百姓的安居乐业。文化昌盛,国家富强。如果不是天灾人祸一起来,中国民族近代百年屈辱史肯定会重写。
明朝的退步很明显,主要体现在大臣地位的急剧下降,以及宦官地位的急剧上升。
明朝一开国,太祖皇帝朱元璋便改革吏制,废除了丞相一职,由他自己直接面对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他负责。相当于,他一人兼了皇帝和丞相两个角色。
在太祖、成祖等强有力的皇帝面前,大臣无力反抗,君对臣的驾驭还是很成功的,能够驱使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但是到了晚明,嘉靖、万历皇帝之后,由于皇帝的怠政,导致大臣渐渐强力反弹,开始抓住机会与皇帝做对。
比如嘉靖时针对嘉靖的亲爹兴献王是否进皇帝号、是否入祭太庙导致的大礼议事件,以及万历时针对废长立幼导致的国本之争,都是大臣对皇帝的有力反击。
其实这些事情都是虚的,如果皇帝强有力,或者大臣处事灵活一点,都是可以好好解决的,不至于那么大动干戈。
结果呢,搞得君臣离心离德,皇帝动不动就对大臣梃杖,大臣偏偏硬扛,只为博得一个铮臣之名。
一切都偏离本意了。
所以到了崇祯时,大臣们早就对皇帝和大明没了忠心,不等大明将亡,便早已做好了改朝换代的准备。
与之对应的是,皇帝开始越来越信赖自己的身边人——宦官。
某种意义上说,宦官确实是皇帝的家人。因为除了宫里,宦官没有别的去处。他们只有对皇帝绝对忠心,才能过得好一点。
皇帝正是因为这一点,对宦官的信任超越了大臣。
于是,这就导致了很多权阉的诞生,比如英宗时的王振,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
这些权阉一旦得势,又会疯狂地对着大臣下手。导致了大臣对皇帝的怨恨又加深了一层。
明朝之亡,不是亡在内部的李自成,也不是辽东的满清,而是亡在朝廷之上,亡在君臣离心。
经过蒙元的暴力摧残,能恢复就不错了,满清之后,就不多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