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只有朱元璋朱棣(明朝灭亡时朱元璋的后代有多少)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明朝的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 土地兼并,
  • 财政崩溃,
  • 气候变冷。

其中土地兼并财政崩溃与朱元璋的祖宗之法有关。与土地兼并相关的祖宗之法有:分封藩王优待文士。与财政崩溃相关的祖宗之法有:税制海禁

一、土地兼并

1、分封藩王

朱元璋在夺取天下之后为了稳固统治,设立分封藩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藩王可以合法拥有大量的免税土地,而且国家还要给藩王及其子孙按人头放俸禄。

到明朝末年,总计有33个藩王,这些藩王不但拥有皇帝给予他们的大量土地,他们自己还大肆兼并封地周边的土地。比如在山西,藩王几乎兼并了省内所有的良田,在河南,藩王兼并了省内过半的土地。

藩王拥有大量的土地而且免税,地方政府为了按规定完成税收任务,就只能多征小民的税,而大量的小民因过重的赋税而破产,破产以后,他们的土地往往又会被藩王兼并,这一恶性循环导致藩王的土地越来越多,而小民的赋税越来越重。而压榨小民收上来的税赋,还要拿出很大一部分给藩王及其子孙发俸禄。比如在嘉靖年间,这项支出就占国家总税收的37%。

这个制度最终导致,藩王土地越来越多,小民的赋税越来越重,而国家税收却越来越少。

2、优待文士

朱元璋为了贫民百姓能够读的起书,设立制度规定考中秀才可以免除两个人的劳役,考中举人和进士可以免除名下田产的赋税。这个制度给土地兼并留下了很大的隐患,比如村里有人考中了举人,由于举人名下的田产可以免税,村民就会把自家的土地转到举人的名下,以达到逃税的目的。村民少交了税,举人平白多了大量的田产,国家少了大量的税收,村民和举人双赢,只有国家最受伤。

▲明代首辅徐阶画像

这种逃税的方式,在明代被称为“投献”。明代“投献”非常普遍,就连内阁首辅都大量的接收投献,比如嘉靖朝的首辅徐阶就靠“投献”拥有超过40万亩的土地。

二、财政崩溃

1、税制

朱元璋想让民众都固定在自己的居所内,不准迁移,自产自足,不需要交易,如果必须要交易最好以物易物,不要用钱,而且国家税收也不要钱,只要各家的产出 – 农民交粮,工匠就交自家打造的物品。在这个体系下,他认为民众只需要各司其职就可以了,不需要商人互通有无。因此他在设计税收制度的时候,就对商税不重视,导致商税处于免征的状态。

▲在士绅的鼓动和地方官的默许下,发生的苏州织户暴力抗税事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越来越繁盛,而当国家的税收因为土地兼并大量减少时,皇帝就想征收商税以弥补税收的不足,但这时征收商税就会遭受强大的阻力。比如万历在征商税以及开征新税时,不但被朝中大臣强烈抵制,还在地方上造成了大量的抗税流血事件。万历一死,他征收的商税和其他新税就都被废除了。

国家在税收减少的时,不能开辟新税源,就只能加征土地税,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2、海禁

朱元璋出于防备倭患的考虑,禁止百姓下海和海外贸易,但是禁令并不严,民间海外贸易盛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国家不允许下海贸易,自然就不会征税,那么民间兴盛的海外贸易就不能为国家带来税收。后世皇帝一度想开海禁,但海商担心开海禁以后就要被征税,因此他们重金贿赂通朝廷重臣,让他们以倭患为借口强烈反对开海禁。

▲在明代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明朝虽然通过海外贸易赚回了大量的白银(欧洲人在美洲开采的绝大多部分白银都流入了中国),但是国家并没有因此获得任何收入。就这样,明朝错失了大笔的税收。

综上,朱元璋制定的祖宗之法有先天的不足,但是其后世子孙并没有能力和魄力对之革新,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灭亡。

可以肯定的说,朱元璋的“祖宗之法”和明朝的灭亡当然有重大关系!

作为开国皇帝,他所创建的“祖宗之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了明朝灭亡的方式。

下面就简单从朱元璋定的一些制度来举例说明:

1.海禁令”寸板不许下海”:


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

明朝政府的海禁令,不仅造成了倭寇之祸,也使明朝走向闭关锁国的道路!

试想如果倭寇事件能够演变为一场民间争取自由贸易的成功活动,那么也许中国的命运,甚至亚洲的命运都会发生改变,然而,这一场“出轨”行为还是被中国封建社会巨大的惯性拉回到了“正轨”上,明朝顺着“正轨”走向灭亡,中国也沿着“正轨”慢慢走向深渊

2.宗藩制度:

朱元璋就规定凡是他老朱家的子孙后代,全部都不用工作,由国家财政养活。

朝廷必须为人口不断膨胀的宗室人员的生活起居买单,极大消耗了国家财政,以至于晚明时,朝廷无力支付这些钱款,这些整日无所适事的宗室们一部分甚至沦落为乞丐。

明末驻守洛阳的福王朱常洵就是个明显的例子,李自成攻陷洛阳后,看着这个哭喊饶命的肥王爷,让手下人把他绑起来,剥光洗净,又从后花园弄来几头梅花鹿宰杀,与福王同在一条巨锅里共煮,名为“福禄宴”,供将士们共享。

如果不是宗藩制度,养出这么多的废物,福王又何至于此呢?

3.户籍制度:

朱元璋在编辑户籍中,以“辩贵贱、正名分”为宗旨,按照职业分为: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农户、儒、医、阴阳)、军户(校尉、力士、弓铺手、军匠)、匠户(厨师、裁缝、马船)、灶户(盐户)、商户、儒户、驿户等。

明朝百姓一出生就决定了一辈子的命运,不管个人是否愿意,而且不容许更改,僵化的社会制度缺乏流动性,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

施复夫妇的例子大家在中学课本上都学过,这类早期的机户,由于僵化的户籍制度,没有大量的可流动人口支撑,始终成不了规模。

4.八股文科举制度:

八股文的限制太严,而且题目限于经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程朱义理之学在科举制度的引导下逐渐僵化。考生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严重扼杀了作者的创意。结果造成八股文内容空洞,专讲形式,成了文字游戏。大家都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吧!这就是明朝的读书人!

顾炎武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如果晚明能出一批像曾国藩,左宗棠这些经世济用的人才,也不至于崇祯皇帝临死还喊“诸臣误我!”了

结语:

朱元璋建立理想化的制度,依靠他马上天子的旺盛精力和强暴的政治手段使得制度得以实现。这些粗陋的制度忽视了复杂的现实状况,与现实脱离,最终背离了其制定者最初的理想。

朱元璋的子孙和臣子们紧守祖宗之法,对巨大的问题只做些细节上的修补,但修补将制度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更将进一步地恶化危机,导致整个明朝死气沉沉,问题和矛盾更加恶化!

这个怎么说呢?祖宗之法这个东西其实到后面呢很多在制度中都被当做了借口来使用,或者是推卸责任,曲解了朱元璋的本意。但是另一方面,其实祖宗之法也还是有着约束作用的。所以正反两面,这个就不好去评价了。

约束力

跳过明朝后代的一步一步的沦落,实际上单纯的就朱元璋的政策来说,不是那么的完美,但是其实已经做的很好了,他们可以说创立了许多东西,也继承了前面的许多东西,也废除了许多东西,总得来说其实也就是经验加实际情况。

但是就一个朝代来说,制度的完善或者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政策出来,最终都会呈现出亮膜按下去,尤其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以后。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近代一直发展的资本主义,到了今天,我们再去看这些东西,确实是有着不少的漏洞。

但是其约束力还是很有效的,就明朝而言,新建一个制度真的十分困难,而完善却很简单,但是却也容易积重难返。

后世之力

可以说明朝的党争情况十分严重,但是就祖宗之法来说,朱元璋会让他们党争吗?可以想象,朱元璋肯定是希望大明朝永久的传承,所以朱元璋肯定是在避免着这些东西。

还有就是当局者迷和眼界的问题了。毕竟身在此山中,确实会有些云深不知处的意思。还有就是即使眼光超前,到底又能往后多看多少年呢?后世都皇帝,更是应该审时度势,即使的改进政策,往往这个时候,祖宗之法即是约束也是借口,很难去权衡了。

所以后世的事情往往就是后世的事情。前一代多做了多少,那是在为后代积累,但是如果自己的事情没有最好,推给前人,绝对是不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