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经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明朝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崇祯皇帝缺钱,大明帝国也缺钱,请注意,我说的是崇祯皇帝个人和大明的中央政府都缺钱,谁有钱?达官贵人皇亲国戚有钱,大明朝的钱都装到他们手里了,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因为是穷苦人出身,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再受苦,把他的子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在拱卫京师的同时,他们也占有大量的土地。随着后世藩王及皇族的不断增多,用于分封的土地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怎么解决土地问题,答案只有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正天下都是皇帝的土地,老百姓你不要种地了,这块地被征收给新封的王爷了,老百姓他去干嘛?条件可以的就做了这些王府的庄客。
另一部分怎么办,走投无路,只能啸聚山林了。明神宗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之国时,因中州之田不足,居然将山东和湖北的土地划给他,并截留大量盐税,此举使大批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另外明朝的政策就是重农抑商,到明末,闭关锁国,海外贸易没了,税大部分还是农业税,万历年间还好点,当时万历皇帝为了充实自己的小金库,命人开矿,挣了不少钱,加上前期张居正变法挣的钱,足够他打赢了万历三大征,崇祯继位后,认为开矿是劳民伤财之举,就停了。所以这一份很重要的收入就没了,相应的国家要花钱怎么办?答案是加税,我们想一想正常年月仅靠老板姓种地供养这些封建官僚尚且困难,一旦赶到灾年,老百姓也只有破产的份了。
而那些大地主、大官贵人占有大部分土地,但是他们不交税,或者交很少一部分税,财富主要集中在他们手中,而国家只向老百姓收税 这样农民负担越来越大,赶到灾年,官府非但不救灾,反而变本加厉,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反抗怎么可能。由于农民没钱缴税 相应的国家也不会有钱,国家也就没有能力进行救灾。加上辽东那边对后金的战争,花费数以百万白银,这样恶性循环越演愈烈,最终导致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崇祯皇帝曾经要求大臣捐款助饷,但是没人响应,大家都哭穷,说大明的俸禄低,手里都没有余钱,包括崇祯的岳父周奎,还是跟自己的女儿要的钱捐出去,自己还截留了一部分。
后来农民军进城后,要求这些大臣助饷,这些人立刻露出来原型,结果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搜刮出了7000万两之巨,真是应了崇祯皇帝那句话,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可见明末官场之腐败,连皇帝都无可奈何,真是富了个人,穷了国家。
我是专注中国古代史的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崇崇皇帝也有一块地,皇室的生活开支全部来源于此,皇帝的小金库叫做内帑,它和国库并不冲突。但是皇帝没有权力花国库的钱,国家需要钱的时候,各部门审核通过,最后皇帝拍板儿,那么这笔钱算可以提出来使用,用到需要的地方。比如救济灾民、发放军饷、修筑工事等。
明朝末年,最缺的就是钱,天灾人祸祸不单行。但是老百姓的死活是没人管的,瘟疫、蝗灾、汉灾接踵而至,没办法老百姓只能跟着李自成混口饭吃,被人打死总比饿死强,因为饿死不体面,太窝囊。老百姓的死也是需要尊严的。朝廷镇压百姓起义也需要钱,军队对抗后金入侵也需要钱,没有钱仗就没法打。所以,拖欠军饷就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没办法崇祯皇帝拿不出银子,军队经常饿着肚皮去打仗还能指望有什么战斗力。于是,明朝军队即打不过李自成又打不过皇太极,通常是没等上了前线都跑光了。
崇祯皇帝着急呀,于是使出了最后一招,那就是让大臣们捐钱。大臣们有钱没?不知道,反正没有人承认自己有钱。崇祯皇帝让自己的老岳父起个表率,结果田富翁只哆哆嗦嗦的拿出五十两银子。最终,所有的大臣加起来凑起上千两,这与崇祯皇帝预期的几十万两差距太大。没办法,崇祯皇帝咬牙切齿、抹眼泪,因为所有人心里面已经没有了这个国家。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李自成进北京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钱,因为他魂牵梦绕的老家在西安。酒足饭饱之后,李自成就在明朝旧臣身上动起了脑筋,因为他坚信这帮人有的是钱。同时他也知道,和他们张口要是要不出来的。于是,李自成边夜赶制出三千套刑具,所有的明朝旧臣都做出了理智的选择,在银子和性命之间决定要命。短短数日,李自成共从这帮在崇祯皇帝面前装穷鬼的大臣身上捋出白银7000多万两,另外黄金数量也相当可观。更可喜的是在吴三桂家收获颇丰,银子没少捞,还搜出一个漂亮的陈圆圆。
到底是谁没钱?李自成败从山关败回北京,大车小车装了数十车金银珠宝逃回西安。这么多钱是谁的?崇祯皇帝没有钱,国库没有,钱都跑了地主、豪强、达官权贵手里。举国上下,莫不如此,北京城里的大臣的财富只是冰山一角。但是这部分人的钱是不会给崇祯花,更会花给上战场打仗的士兵,因为他们不愁找到下家,他们的眼里只看到了钱,前提是因为命还在。
这时整个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乱,都缺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