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争国本”万历皇帝最终不得不屈从于群臣的压力,而清朝“九子夺嫡”康熙皇帝却能始终“独断专行”?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明朝体制相当于责任内阁制,首辅领衔的的决策送至内庭,由皇帝批准后,由掌笔太监与掌印太监签字丶用印后方成。若皇帝想施行某些决策,也需首辅及阁员同意。如此,皇权与内阁互相制衡,保证决策的相对合理性,所以才有了万历朝争国体的皇权与内阁的争斗,并且皇权屈服于内阁。满清则不然,他们以落后的渔猎民族的奴隶制,而征服了中原文明,朝臣各部虚有其表,决策机构的军机处,皇帝做某项决策,数位军机大臣跪地听旨加纪录,就是执行机构而己。所以康熙朝的”九子夺嫡‘成不了气候。
首先,我们要知道“争国本”真相是怎么回事!
有人说,明始亡于嘉靖,实亡于万历,终亡于崇祯。
也有人说,明朝亡于东林党。
个人觉得,明朝之所以会亡,罪在万历的怠政。
从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祯帝朱由检的276年中,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这些皇帝中大多数都寿命很短。
然而,这些皇帝中,嘉靖与万历这爷孙俩,足足在位加起来有95年,占了明朝整整三分之一。
而且,这爷孙俩不上朝时间将近60年,快占了明朝四分之一。
嘉靖即位之初,很积极很勤政,朝政为之一新。
但不久与杨廷和等朝臣在他老爹的尊号的问题上发生礼议之争,史称大礼议事件。
大礼议事件后,嘉靖朝中断了杨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后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与此同时,嘉靖日渐腐朽,不仅滥用民力大事营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
嘉靖开始一心修玄,日求长生,不问朝政。
再加上,奸相严嵩乘此,一手遮天长达20年。
明朝的政治风气就变了,当时明朝朝政非常黑暗。
我们再来说说,嘉靖的孙子万历皇帝。
万历即位之初,也是很积极很勤政。
而且,此时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了万历新政,挽救了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
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所以说,明始亡于嘉靖,个人觉得是不对的。
毕竟,嘉靖后期出现了很多如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牛逼人物。
而且,此时的明朝,反而是出现了“中兴”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张居正死后,整个明朝政府,没有像他一样的有大略的干臣来坚持新政,由于没有贤相继之,这才给了大官僚大地主以可乘之机。
把持内阁的申时行,最终废除了万历新政。
另外,万历皇帝在册立太子的问题上,犯了自古君王不该犯的错误,那就是对于储位的模糊态度,其实本质是偏心。
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争夺太子之位。
万历皇帝十分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然而受到大臣与皇太后极力反对。
由于万历皇帝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万历皇帝与群臣的争论达15年之久。史称争国本事件。
在这争吵达15年里,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万历皇帝身心交瘁、郑贵妃闷闷不乐。
这场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事件,共逼退内阁首辅四人,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达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充军。
万历皇帝实在郁闷,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居然连立哪个儿子当太子,都要被群臣所控制。
最终和大臣闹掰,逐步对朝政失去兴趣,开始了长达30年怠政。
个人觉得“国本之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党争的形成,给晚明政治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破坏。
致使,万历朝后期出现了民变,乃至最后后金的兴起,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我个人认为,明朝的官僚体制相对历朝历代是最完善的,基本完全抛弃了汉唐的士族门阀和藩镇,同时文官集团的参政效率。
我觉得其实无论是大礼仪还是争国本,就是一个围绕宗法礼制的皇权与文官集团的权力的斗争。
争国本的实质是大臣维护万历。万历大脑不清,立三子就意味宗法破产,万历本人继位合法性都荡然无存。
万历没脑残到那种程度,当然最后还是立长子。
康熙真独断专行?真那样也不会有什么九子夺嫡了。
两个朝代的文官的地位根本不同。
明朝的文官在其中后期的权利是很大的。在宣宗朱瞻基(朱棣的孙子)时期,就因为文官的权利过大,为了限制其权利,拉出太监来和文官打擂台。打破了朱元璋的规定,教太监识字,并由太监记录其命令,然后交由内阁,然后颁发各部。然后,随着时间发展,总有那么几个牛人出现,导致太监的权利凌驾于内阁之上。
万历时期,我们都知道两个牛人,一个张居正,一个冯保。可是神宗朱翊钧比较悲催,张居正去了,冯保被贬之后也走了。接下来,内阁大臣是申时行,这是个两头讨好的角色。司礼监又没有能帮上自己的角色。他就一人独斗朝中大臣,廷杖、免冠、流放各种手段都用了,但没办法,作为皇帝不能如同太监一样肆无忌惮,所以没有斗过。
清朝和明朝情况根本不同,清朝的集权大道顶峰,皇权也达到了顶峰。什么意思呢,所有的机构都是记录皇帝的命令并且去执行的,怎么反对呢?在加上康熙是清朝立国不久的皇帝,擒鳌拜,灭三藩,收台湾,打准葛尔,这一些列造就了他的权威,所以,选谁由他说了算。明朝要是放到朱棣身上,他要是真的想换太子,会失败?迁都满朝反对,照迁了;五次亲征也是满朝反对,照打了。